盛世文豪_分卷阅读_1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封蔚去关外例行巡逻,扫荡零星的装成匪寇抢劫的游牧民族。余柏林则准备完毕,开始清理手下的官吏。
  余柏林手上有过鲜血,他并不惧怕上战场。
  但他对牵连家人的刑罚却很不适应。
  可现在他必须狠下心,按照晖朝的制度规矩来办事。
  根据金刀卫的名单,余柏林恩威并施,各个击破。在地头蛇还在猜测刚及弱冠的文弱状元郎什么时候试探,如何跟他们周旋的额时候,余柏林根本不来那一套。
  他选择以权压人。
  金刀卫在刘溥的指挥下,和余柏林配合密切。曾毓更是一改平日温和的君子作风,变得铁血而冷酷。
  余柏林定好抓什么人,金刀卫就直接抓人,曾毓立刻定罪,然后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
  当地地头蛇一瞬间就被打懵了。
  他们还在想余柏林什么时候宴请他们,在酒席上要怎么互相试探。之后余柏林要怎么瓦解他们之间的阵营,要怎么让他们就范。
  若是面对面的交锋,他们有信心让这一位年轻的文臣吃大亏,让余柏林知道,姜还是老的辣。
  但余柏林根本不像一个文臣。他根本不给你来虚以委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那一套。
  甚至一般官员为了面子上好看的先礼后兵,他都懒得来。
  此刻他表现的就是一个老兵痞子似的。你不认真干,成,先打你一顿,看你服不服。
  你服不服都没关系,你以为这些小官小吏和朝中重臣一样那么难培养吗?不过是精通文书和计算的人,一抓一大把,他自己的家仆都能升任。你要是不服,我就把人全抓了,直接大换血?
  你要叫冤?金刀卫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你要找人试压?我的靠山是皇帝陛下。
  你要掀起舆论?轮笔杆子,谁比得过余柏林和曾毓这两个状元?
  他们随便写篇文章,就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大晖。你所谓的舆论还没展开,他们的文章已经口口相传,成无数文人墨客交口称赞的佳作。
  有句话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余柏林有六元及第的金身在,流氓起来无人能敌。
  只要不要脸不管礼仪不顾名声,有权有武力的余柏林,就无人能敌。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那是没兵在手。
  枪杆子里出政权,且天高皇帝远。余柏林的施政手段就是,不要怂就是干。有本事你在金刀卫围上来的时候,带着家仆打上来啊。
  分分钟给你打成叛国。
  你要一哭二闹三上吊来制造舆论危机吗?没机会。因为直接全部抓起来了。
  你要进京告状?你还没找到人送信,余柏林的折子已经通过快马加鞭,直接经由金刀卫的特殊通讯通道,递到皇帝陛下手上了。
  朝中之事,余柏林完全不担心。有皇帝陛下兜着。
  告状的人消息还没传到,皇帝陛下圣旨就先到了。
  这群人被打成私吞屯田,勾结外敌,一道道都是灭族的大罪,完全翻不了身。
  余柏林铁下心肠,衙门牢狱中人满为患。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南边的流放南边,该充军的充军,该网开一面的网开一面。
  一时间,盘踞在北疆的望族纷纷式微,再无家族敢左右一地政权。
  也只有余柏林这等和朝中家族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只与皇家关系紧密的人才敢如此做。
  换做是曾毓,虽然他不怕这些人。但这些望族,打断骨头连着筋,你今天端了这家人,很可能这家人的哪个亲戚就是曾家某个亲戚,在这个人情社会中,会十分不好相处。
  但余柏林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
  他就是孤身寡人,唯一有关联的,就是陈磊和张岳这两个老师。但他也只要不对陈家和张家下手,那些和陈家张家八竿子打不着的沾亲带故的人,可不用他再顾忌。
  ……在处理这些事的时候,余柏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
  他无法忘却那些无辜妇孺的眼神。
  罪不及家人的现代世界观是印在他灵魂里的。但现在他打碎了自己原本树立的三观。从一个现代人,真正变成了古代的官僚。
  这种蜕变,让余柏林钻心刺骨的痛。
  甚至,他精神压力一度大的怀疑自身的程度。但他都坚持了下来。
  说句可笑的话。这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无论自身变得怎样,是不是晚年回想起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恶魔。但现在这些事,都是必须做的。
  他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为了完成手中之事,完成自己的梦想,他只能融入这个世界,习惯这个世界的规则。
  哪怕会变成原本自己所唾弃的人。
  到最后,抄的家太多、杀的人太多,余柏林渐渐麻木。
  余柏林的改变,刘溥和曾毓看在眼里。
  比起余柏林从现代带回来的三观,刘溥和曾毓就要习惯的快许多。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习惯了这种处理罪人的方式。
  但即使习惯,在第一次看着那些懵懂的人因为家人的罪行,而无辜受罪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心里难受。
  特别是刘溥,他刚当上金刀卫的时候,也是十分不习惯。
  但这时候,任何人的宽慰都是没用的。需要自己走出来。
  余柏林走了出来,他完成了蜕变。
  这时候,他或许已经不是原本的自己了。
  他不再是个现代的穿越者,而是晖朝六元及第的状元郎,正四品佥都御史,从二品的布政使,皇帝陛下的心腹大臣。
  一个晖朝官场的官员。
  之后,余柏林又做了一件,进一步击碎了他三观和底线的事。
  他为了稳定民心,写下了许多诗词文章,痛斥这些“卖国贼”。
  在他的诗词中,有边疆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及他们的食不果腹;有边疆黎民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被剥削的惨状;有边疆望族的纸醉金迷,以及飞扬跋扈。
  这是余柏林在穿越之后,在晖朝第一次写这么多即兴的诗篇。
  在后世文学界,此次北疆之行是余柏林文学作品的井喷期,这其中涌出许多真情实感的佳作,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些诗作也随着读书人口口相传,很快传进京城,传遍大晖。当对北疆一无所知的人吟诵余柏林的诗篇时,脑海中会不由浮现出余柏林诗作中描写的景象,被其中充沛的感情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这些人随着余柏林的诗篇的流传千古,被永久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能翻身。
  原本朝中还有人想借此发难,当余柏林的诗篇文章传遍京城的时候,当所有读书人都义愤填膺的支持余柏林的时候,所有官员不得不偃旗息鼓。
  他们也感于余柏林的诗作中传出来的感情,对余柏林所经历的事感同身受。连利益被触及者,也不得不叹息一声。
  余柏林这一番大量的创作,奠定了他在历史中被神化的爱国精神化身的身份。
  但他自己对于自己这种功利性的行为,是十分厌恶的。
  他所写的诗作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他的出发点确实充满着算计的。
  他知道口碑对于文人的重要性。有口碑在那,只要皇帝陛下还支持的前提下,朝中大臣就拿他无可奈何。
  对于文人而言,口碑,就是手中的一杆笔。
  余柏林在穿越前,作为国学家的时候,他对这种为了某种政治或者经济上的目的,而进行创作的事是持反对态度。
  或许是他当时地位已经够高,国家也已经发展的够好,足以支撑文学的纯粹性。
  但现在他将自己灵魂热爱的东西,当做了工具。
  这对于一个文人而言,是十分难受的事。
  但文人们却不得不把自己的才学当做工具。除了才学,他们也一无所有了。
  以前余柏林笑话,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诗人大学者,他们创作中最多的,永远是给达官贵人的歌颂诗歌。
  到了现在,他也半斤八两了。
  曾毓对余柏林此番应对很是赞同,他也和余柏林一样,创作了不少诗篇。
  但他对余柏林此后情绪压抑表示了不认同。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就是要有一定目的性,才会有灵魂。所谓真正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本身就没有灵魂。
  文学作品是人创作的,人怎么能不食人间烟火?
  无论是隐世,还是入世,人所创作的作品,总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某种含义上来说,文学作品本来就是文人手中的工具,是他们为了抒发情感达到目的的工具。
  所以只要是真情实感,那就没有什么好怀疑自身的。
  看那诗作是不是真情实感,论质量就知道了。
  余柏林的诗作既然能瞬间传遍大晖,成为众人口口相传的佳作,就说明余柏林的创作是成功的。他注入其中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书写的文字是发自内心的。
  只要不违背本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可耻的。
  或许会被人诟病其目的性,但对于自身而言,这就是自己真实的诉求,不需怀疑自身。
  无论身后是褒是贬,于我何干?
  无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既然我已经选择,那就不要再为身后那些虚名而惶惶不可终日。
  曾毓送了一副牡丹图给余柏林,上面题诗道“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余柏林看着那一副牡丹图,闭门沉思许久。
  曾毓以牡丹比喻余柏林心中坚持。牡丹被人誉为天香国色,以喻余柏林心中对文学不沾染尘埃的坚持。
  但这种坚持再好看,再高洁,与人与国又有何用?只不过说起来让人夸赞一声而已。
  枣花虽小,桑叶虽柔,但它们能结出果实果腹,能让桑蚕吐丝制衣御寒。我等读书人,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了君王、为了黎民?
  文人手中的笔,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平天下”的目的而磨砺。
  余柏林对牡丹图和题诗观想许久,终于茅塞顿开,走出迷障。
  是他想岔了。
  先别提穿越前后社会背景不同,就算是后世,文人手中的笔,又何止是消遣?
  不过是后世多用白话文,其用来抒发自己目的的文章也是白话文罢了。国学那时候是国之瑰宝,是技艺,是修养,是艺术品。所以才会超脱世俗之上。
  而现在,诗词歌赋,都是世人惯用抒发感情的手段而已,并没有后世赋予的诸多意义。
  就像是后世放在博物馆中严加看守的国之珍宝,在现在,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官窑花瓶,对于富贵人家,也就是插花摆设这一种用途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