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_分卷阅读_7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成皇后一边绣着东西,一边微笑道:“长青那孩子能干又踏实,遇到一个慧眼识珠的人,自然不需要陛下担忧了。”
  封庭满意的点点头。比起他自己出手提拔,余柏林这种靠自己能力也能被破格提拔,更让封庭对他印象更好。
  封庭心中的得意,就像是自家人出息并被别人赞扬。
  “那便等一等吧。”封庭按下了直接提拔余柏林为讲官的旨意,“若不靠我之手,长青能自己脱颖而出,对他将来,更有好处。”
  “不过内阁会不会因为长青年纪而故意将他罢落。”封庭思考了一下,决定小小的推余柏林一把。
  于是翰林院很快就接到皇帝的旨意。皇帝陛下要祭天了。以前是翰林院推选人出来写祭天文,多由讲读学士代笔。这次皇帝陛下让翰林每人写一篇,然后直接从中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文章,皇帝陛下都要看的。这是要经过层层筛选的。
  皇帝陛下这事虽然看似心血来潮,但这么做的皇帝也并不少。祭天文,有皇帝自己写的,有讲读代笔的,有皇帝随便点个人写的,也有让翰林院人人都写,皇帝选的。
  文宗时候都是让讲读代笔,武宗时候皇帝看谁顺眼让谁写,甚至还有不让翰林写的。
  封庭至少还是让翰林写。
  这旨意一传出,翰林院人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这简直如同殿试一般了。
  文章要是写得好,可是能直达圣听。被皇帝选中作为祭天祷文,名字肯定会被皇帝记住吧?
  名字记住了,以后好日子就来了。
  余柏林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并不知道皇帝陛下的小九九。但这种机会,他肯定不会错过。
  祭天祷文他没写过,但历史中祭天祷文有许多,他便在空余时间仔细研读,不断练习。不说一鸣惊人,毕竟翰林院能人太多,历届三鼎甲都在里面。但至少,他不能辱了自己的名声。
  第62章
  这次祭天祷文为祈求上苍风调雨顺,内容大概是说明皇帝有多努力,百姓有多不容易,所以老天爷你开开眼别折腾人。
  祭天祷文讲究一个韵律,骈俪工整,炳炳娘烺。因必须注重韵律对偶,很容易忽略文章内容。
  从古至今,骈俪文思想深邃的比散文来的少,就是这个原因。但若骈俪文不但有文笔,还有文采、有思想,那读起来真就是满口生香,让人回味无穷。
  祭天祷文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制式文章。代笔者在书写的时候,也就很少再花心思。所以历代祭天祷文出彩的不多。
  若非皇帝陛下要来这么一次选拔,翰林们也不会如同打了鸡血,绞尽脑汁想把这祭天祷文写的出彩。
  祭天祷文每个皇帝都有很多篇,历朝历代加起来,要看完真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
  余柏林借由翰林院之便,看完了本朝所有祭天祷文。文章只要粗略扫一眼,就知道大概是什么程度。余柏林将自己认为较为上乘的文章抄录下来,本朝抄录的,也只有五篇而已。
  余柏林又走访了其余地方,连皇宫的书库都没放过,把能搜集到的祭天祷文都看了一遍,又收集到了二十余篇佳作。
  而他看过的祭天祷文,已经上千篇了。
  可见历年祭天祷文,的确多有赴宴。
  皇帝陛下给了众人半月时间交稿子,余柏林紧赶慢赶,在三日内整理出这近三十篇文章。效率这么高,和封蔚以及张岳的帮忙分不开。
  皇宫书库里存着的祭天祷文都是封蔚翻看的。封蔚可能写不出来什么好文章,但眼力不差,他直接把自己筛选过的文章交给余柏林。
  而张岳则直接将几篇写得好的祭天祷文交给余柏林。他曾经帮文宗代笔过,这些是他整理过的。
  即使是制式文章,张岳也不允许写出伤眼睛的玩意儿。
  余柏林花了五日,潜心研读这些文章,又读了不少历代大家关于民生和苍天的文章及诗词。他又花了两日思考自己想要写的内容。
  到了第五日时,他才开始动笔。
  一千余字,只需要半日就可完成。完成之后,余柏林几经删改,最终成稿时,已经仅剩一日。
  经过张岳审读之后,余柏林将文章誊抄,交给宁桂洲。
  余柏林交上文章时,宁桂洲手中已经收集了大半。
  虽说翰林院中都是科举战场厮杀而出的顶尖的文人,按理说,文采都是不错的。宁桂洲也是抱了很大的期待。
  可当他看到文章时,失望溢于言表。
  或许是这种极其考验韵律的制式文章本就不好写,也有可能是许多翰林在当官之后,就忘记了曾经对学问的追求,磨灭了曾经的才华。宁桂洲手中的文章,还没有一篇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的。
  这次祭天文,皇帝陛下说明了,就是要看看翰林们的才华。宁桂洲等讲读学士是不参与的。这相当于就是皇帝陛下额外给了熬资历的翰林们一个机会展现自己。
  思及内阁轮值之事,皇帝算是用一种阁老们能接受的方式,影响一下这次内阁轮值名单。
  在皇帝权力集中之事,虽然内阁轮值仍旧是阁老决定,但皇帝总会做一些事来影响其抉择。英明的皇帝会用阁老和翰林们都能接受的方式推动,并不是直接点名。
  若直接点名,阁老和皇帝就成对立了。
  各司其职,皇帝陛下也要收敛一二。
  封庭这做法就很聪明,阁老门不会觉得皇帝故意干涉——皇帝只是提供了一种测试而已,最后阁老门采用不采用,还要看他们自己。而且写祭天祷文本就是翰林常做之事。
  只是宁桂洲没想到的是,有那么多原本很有才华之人,在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官之后,居然对学问如此放松,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通过殿试之后,就不再拿起书本了。
  怪不得为难余柏林那几人所修典条款与余柏林所写差距如此之大。
  在余柏林文章交上来之前,宁桂洲只选出八篇勉强看得顺眼的文章。其中陈磊和李潇的文章都在其列。
  陈磊文章铿锵有声,李潇文章华丽迤逦,各有千秋,都是上等。
  积年翰林,还不如新晋三鼎甲,宁桂洲都气笑了。
  有些被宁桂洲斥责为看着就想焚之一炬的破烂文章作者,当年也是三鼎甲之列。
  三鼎甲直接授翰林官,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三鼎甲。
  “还好有陈方平和李湘陵为本官争回了些面子。”宁桂洲叹息道。
  翰林院也分部门,手下翰林文章没有出彩的,宁桂洲也丢面子。
  “不知那余长青文章如何。”宁桂洲正想着,余柏林就将文章递了上来。
  宁桂洲低头一读,顿时拍案:“慢工出细活。”
  宁桂洲把文章一卷,抬腿就向内阁走去。其余文章居然都不带上了。
  宁桂洲到来时,洪敏之面前已经有了几份翰林院拟定的祭天祷文。见宁桂洲神色欣喜,步伐轻快,洪敏之道:“是否寻得佳文?”
  宁桂洲道:“下官的确有一文推荐。”
  “只一文?”何清疑惑道。
  其余讲读,至少都拿来五篇文章备选,宁桂洲怎会只拿一篇文章来。
  宁桂洲答道:“祭天祷文只需一篇。下官约后,其余文章皆不如此文,便只带来这一篇。”
  王海泉笑道:“既然宁大人如此推崇,本官倒是好奇了。”
  洪敏之点点头,摊开文章,凝思片刻,道:“此文是否余长青所做?”
  宁桂洲道:“正是余修纂。”
  何清道:“他才进翰林院,资历最浅,怎会轮到他。”
  洪敏之抬头,淡然道:“陛下并未规定资历。”
  何清被洪敏之堵住话头,尴尬不语,心中很有些恼火。
  他跟王海泉向来不对付,洪敏之本只是一心想着他的改革,谁支持他他就向着谁,和他们两人都有摩擦。但最近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言语中多带刺。
  何清不由多想,洪敏之到底为何态度大变。
  “听闻余长青读过了京中现存的历代所有祭天祷文,光是阅读便花了大半时间。”王海泉拿起余柏林文章,摇头晃脑念了一遍之后,道,“果真雄文。这花没花功夫,从文章上就能看得出。”
  何清开始并未看过余柏林文章,只是他心中有人选,所以出言反对罢了。现在一听文章,顿时也默然了。
  他就算昧着良心,也很难说出自己推举的那篇文章比这篇文章好,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若两篇文章一比较,就算没有眼力,也能看出谁好谁坏。
  好文章,就算念给无知妇孺听,也是能知其美妙之处。
  何清又想,洪敏之之所以近几日对他言语多有不满,是不是他推那人推得太用力,让洪敏之觉得自己太过急躁?没有一点阁老的涵养了。
  若他心中没有偏颇,见到有人读过这两篇文章后,不推举余柏林这篇,他也定会嗤笑。
  何清心中叹口气。实在是自己形势太不好了,让他都失了分寸了。
  “此文真传世之作。”何清道,“的确不应用资历限制。”
  洪敏之道:“此文定下,发中书誊抄,呈给陛下。”
  洪敏之顿了顿,又道:“不易一字。”
  ……封庭本定下呈上来十篇祭天祷文,他再来挑选。
  就像是殿试一般。
  以封庭对余柏林了解,余柏林要跻身十人之中,易如反掌。待他选择时,直接定下余柏林就成。
  因此,当他听到呈上来的文章只有一篇时,颇有些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错愕感。
  一般封庭定下十篇,内阁不会擅自做决定删减。但此次几位内阁阁老一致认为这篇文超出其余文章远矣,根本不需要比,封庭就好奇了。
  “既然诸位阁老如此说,那朕看看,这文是不是真如此。”封庭道。
  洪敏之道:“不需拿其他人文章作比较,陛下一读,就知道这文和其他文的差距。”
  封庭心中好奇更重了。他手中文章,已经是中书誊抄之后的了,也没有署名。但他一读,就知道是余柏林的文章。
  封庭和封蔚两兄弟背着余柏林偷偷作弊,封蔚早背下了余柏林文章首句告诉封庭,封庭一见便知。
  因此当封庭读到文章首句时,表情颇有些复杂。
  每次他想帮余柏林做个弊,余柏林都能凭自己能力脱颖而出,完全用不着他。作为皇帝陛下,他有些小情绪。
  封庭已经把余柏林当自家人,那“贤弟”可不是叫着好听的。作为大哥,封庭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余柏林太能干了,总是让他后招无法发挥。
  不过,见余柏林的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封庭心中还是很骄傲的。
  封庭之前只知道余柏林文章首句,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他终于明白几位阁老感受。
  这篇文已经脱离了祭天祷文的范畴,而是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绝世美文。
  但从立意上讲,这篇文就已经和其他文章不是一个层次了。
  普通祭天祷文,是皇帝自陈德政,言百姓凄苦,求苍天垂怜。此文也是这几部分内容,却倒了顺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