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来一卦?_分卷阅读_1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一想也对,父皇那么多儿子,哪里差他一个?
  如今,他对父皇最后的那点感情也被消磨的干净。之前找过他的那个老臣说的对,他该为自己好好打算一下。既然父皇一直怀疑,倒不如真的去做好了。反正就算不做,其他的皇子阿哥对父皇说上那么几句,他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清白。倒不如拼上一拼,成了便为王。败了,也不过是回到府邸中,继续宅在家里罢了。
  这世上只有杀害兄弟的,没有毒害嫡子的。他总能留下一条命。
  想到这里,低调做人的太子便行动起来,他主动联系了之前那个已经辞官的老臣。让他联系儿子跑腿儿替他收买人心,且主动和其他官员交好,主要是那些手中握着京城兵力的武官。那辞官的老臣儿子姓吴,脑子不是很灵光,属于心大手短的人。若真是有点本事,也不至于混到了三十多岁,地位和员外郎差不多的地步。但是这样的身份为太子跑腿儿联系以前的□□派却是足够了。顺便再和一些武官联系。这姓吴的对一些隐秘的关系以及恩怨不是很了解,他只知道隆科多是四阿哥的母家,而四阿哥在再立太子的时候出了不少力,因此便也将这隆科多也算在了□□羽中,开始和人套近乎。当然结果……没有他想的那么美好。最终参与其中的便有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等人。但已经是不小的势力。
  然而就在不久后,支持太子的这批人便立刻都受到了打击。
  首先是朝堂有一个姓王的言官上奏折弹劾托合齐,说他“欺罔不法、贪恶殃民”。这句话其实相当的虚,他抢走了小孩子的糖果是属于“欺罔不法、贪恶殃民”,他杀人也属于“欺罔不法、贪恶殃民”。但是这抢走孩子的糖果和杀人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这罪过究竟是大是小,是轻是重,很难言说。但是既然有人弹劾了,那么康熙就不会置之不理。当然,查托合齐的事,自然又落在了王仁的头上。
  王仁:请问啥时候有年假啊摔!
  清朝官员的假期可怜的很,只有过年那一天。就那一天还要空出半天时间陪伴皇帝。其实王仁想清闲一下也不是不行,除去上朝的时间,有些案子不得不他亲自办的时间,陪伴皇帝的时间以外,他都可以自行分配。只要别做错事被谏臣抓住,他出去在酒楼茶馆泡半天都是没人管的。去青楼也……好吧这个有人管。
  然而最近这段日子却太忙了,忙到晚上去十三屋子里睡都只能盖棉被纯打呼,没精力做别的事。因为太子再立,朝堂上的官员们特别的活泛,太1子党似乎是看到了希望,拼着小命弹劾别人。反太1子党也是来了精神,拉下来一次过,就能拉下来第二次。互相弹劾着玩那是常事。但问题是你们弹劾了爽了,去查证的是老子啊!王仁心里直冒火!这朝堂上有三法司,督查院,刑部以及大理寺。但是督查院主要管监督弹劾以及建议,而刑部主要是修订法律,复核案件以及最后的刑法处决。查案办案是大理寺的事,也就是他王仁的事。
  前面督查院的言官奏折递的欢快,后面刑部和宗人府的牢狱开的勤快,他大理寺就那么几十号人团团转都要吐血了好么!刑部复核案件的时候也是办案的!他需要去刑部借点人!跑腿儿的也行!
  当王仁开口对康熙要去想要去刑部借人的时候,康熙沉默了片刻,便同意了。而且拨给王仁的帮手官职还不低,是刑部侍郎,官居从二品。实权比不上王仁,可这官阶确实比王仁大。但是作为王仁的副手却是屈了些。
  王仁在康熙说出人选的时候便立刻低头谢恩,一点犹豫和纠结都没有露出来,康熙满意点头。
  实际上王仁内心纠结死了,他只是需要几个帮忙跑腿的人就行,不需要这么大的官儿来。到时候谁听谁的啊。
  然而之后一起办案的时候,王仁看到了和那刑部侍郎站在一起的十三时,惊愕了一下。
  行了拱手礼打过招呼后,那刑部侍郎微微一笑,对王仁道:“鄙夫从前便听闻了为贤的大名,对其办案风姿颇为向往。如今年岁已大,本以为此生没有和为贤共事的机会,想不到陛下此时却给了鄙夫一个机会。”
  王仁不好意思笑道:“过赞了,不过是看人的小伎俩幸得破案而已。”然后眼神略带疑惑的瞥向十三。
  十三微微一笑道:“同路人。”
  王仁瞬间就懂了。
  意思是这位刑部侍郎也是四爷船上的一个。
  “鄙夫也一直想,为贤和十三爷如此亲近,应是一起的。”刑部侍郎摸着自己的胡子笑道,“看来鄙夫是猜对了。”
  刑部侍郎笑了一会,而后低头问王仁:“对这次陛下要查的案子,为贤如何想。”
  “那托合齐命中带贪,收受贿赂当确有其事。可这‘欺罔不法、贪恶殃民’却实在难以说明。”王仁道。
  “托合齐本就性贪婪,好银白物什,不奇怪。”刑部侍郎摇头道。
  “我更疑惑的是,陛下为何要……”王仁疑惑的看着刑部侍郎,而后又看向十三,“十三爷来这里可会招的陛下厌弃?”
  刑部侍郎看向十三,十三道:“我被父皇送往刑部,本就是需要做事的。父皇肯要李大人来帮忙查案,定是想到了。”李大人说的就是这个刑部侍郎。
  “我突然有些摸不准陛下的脾气了。”王仁叹气道。
  “摸不准没关系,只要按照陛下的命令执行便可。”刑部侍郎摇头晃脑,“查案,然后将查出来的事实告知陛下。反正这最终决定的人是陛下。”
  在王仁和十三等人查案的当天,八阿哥在自己的府邸喝小酒。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太子心塞,他更心塞。
  他生母卑贱。在所有的皇子中,就他一人母亲娘家地位最低。但是论才华,他却不输给任何一个人。
  而且他从小不是被生母养大,而是在大阿哥的母亲膝下,看着大阿哥的背影长大的。
  他和大阿哥的感情亲厚,也喜交朋友,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他还真的就没怎么考虑自己当皇帝的可能。他觉得这个希望实在是渺茫,前有太子,其次是大阿哥。他呢,只想做皇帝宠爱的一个皇子,虽然他也想要权利。而作为和大阿哥感情亲近的皇子,在大阿哥和太子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定然是支持大阿哥的,连同和他关系好的老九老十,也是一起支持大阿哥。后来出生的小十四,也是和他一起。
  直到太子被废,大阿哥也失去了夺嫡的机会。
  而后,大阿哥推荐了自己。不仅仅是大阿哥,老九老十,小十四。以及自己以前认识的朋友,结交的人脉,在这个时候都起了作用,他们都对康熙说要支持自己。八阿哥觉得他看到了希望,然转瞬即逝。
  他从来都没想到,这个优势会变成劣势。
  大阿哥更是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个相士,对父皇说自己是绝好的人选。在听到大阿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就知道要不妙了。却无法阻止。作为在太子之后最受宠爱的皇子,他还是知道父皇的一点心思的,这是犯了大忌。而后父皇要王仁去查,王仁当真是像传闻那样动作快,不过一天的功夫便将人绑进了监狱,八阿哥连反应都来不及。而人证物证一个不缺,事实大咧咧的摆在父皇面前。百官一个反驳他的都没有。这个王仁诡异的很,他好像知道很多人的隐秘事情,但是只要不招惹他不犯进他手里,他却是懒得管的。
  这个人八阿哥也试过接触和拉拢,但是无疾而终。不论对他说什么做什么,他对八阿哥就是臣子对皇子的态度,不亲近甚至还有点疏远。但是和十三弟走的特别近。这是他唯一会长期接触的人。可是十三早就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被父皇厌弃了,这点谁都看得出来。他退出了夺嫡的风波里,现在还不如七阿哥有存在感。因此八阿哥一直没有将他放在心上。
  八阿哥以前没怎么考虑成为皇帝的事,但是奈何别人都提出来了,将他推到了风口尖上,他又不能什么都不做。
  而且最近几次的失败似乎是暗地里有一股力量在推进,那不像是太子的势力所为。
  那个王仁,真的只是一个保皇中立派吗?
  ☆、第91章
  王仁的看相算命技能就是个作弊器,这次还是刑部侍郎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王仁是如何断案的。看完之后他的心情:……
  找嫌疑人要看相,寻找证据使用算命,遇到疑惑了占卜一下。从头到尾,与其说他是在查案,不如说一直都在算卦。然而这样看似一点都不靠谱的方式,却偏偏超级有效。王仁一点弯路没有走,一点时间也没有浪费,直接奔案件中心,拿到账本和供词的时候刑部侍郎整个人都有些懵。这位大理寺卿办案风格……果然与众不同。
  拿到证据后几人商量了一下,第二天便将奏折和物证如实上告。就如十三和这位刑部侍郎所说,王仁是纯臣,那就该有纯臣的样子。更可况如今这是太子和八阿哥的争夺战,他们围观就好。
  皇帝拿到奏折的时候也不知如何想的,总之,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发难要了托合齐的小命,而是将这件案子压下,暂且不提。
  太子似乎是被八阿哥逼得有点急,才过两天,同样是太子那一派的左都御史赵申乔便上书状告戴名世,说他著作的一本《南山集》里有大逆不道的言论。
  戴名世为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他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很多文臣才子中声望很好,可以说是那群文臣才子的代表人物。那本《南山集》的确是他所著,且已经在大清发行了好几年,很受人推崇。如今被左都御史赵申乔提出来绝对不是因为他才发现这本书‘大逆不道’,而是因为太子被康熙盯得太紧,太子他需要找些事情转移康熙的注意力,顺便报复八阿哥。只是大家谁都没想到,这本《南山集》成为了导·火·索,此案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左都御史赵申乔状告便是因为在《南山集》里面提起了明史。
  当时,因为明史资料散逸颇多,但大多没有被记载,因此很少有人能写明史。而戴名世总是以自己的历史学识而自负,便想要仿效司马迁写《史记》,他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然而,也刚好是因为里面对于清入关时关于明败落的情况的描写,让他获罪。
  这本来只是戴名世一人的事,但奈何这本书出版发行好几年,被很多文人收藏,且备受推崇。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之一,也因此推崇这本书的文人大多都被牵扯进去了。才导致株连甚广。清朝皇室入关时便笼络人心以及思想控制,修明陵,剃发圈地。无一不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人民。在如何掌控自己的臣民方面上,大清皇朝做到了极致。
  本来是皇子之间的斗争,突然转变为了文字狱,王仁每天都能看到康熙震怒将人下大狱,而后有的斩首,有的流放,有的抄家。不仅仅是朝堂上,整个京城都收到了影响,人心惶惶。王仁出门从街上过的时候,外面的行人都特别少,大家都行走匆匆。很多小一点的店铺干脆就关门不做生意了。生怕哪一天官差也跑到自己家中,看看他家有没有那本书。实际上老百姓很少遭灾,普通种田做小买卖的有几个会认字呢,即使认字,除非有文学修养否则谁会去买一本讲诉历史的文献呢。但即使心里知道,也避免不了这些小人物心中的恐惧丛生,害怕的不敢出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