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重建军队(一)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重建军队(一)
自从四年前汪直死后,这些年来江南的倭患依然如火如荼,以戚继光和俞大猷为首的南直隶官军依然疲于奔命地四处剿倭,但是到了这大明嘉靖四十二年的年中,这江南剿倭的形势终于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遍布在大明沿海海疆的众多倭寇团伙再次集结成了大规模的海贼集团,这就像当年汪直的海贼集团一样,这些乌合之众经过多年的混战和整合,再次形成了规模化的团伙。
南直隶总督胡宗宪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个形势变化对于他们的“剿倭大计”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在于他们能够集中剿灭这些倭寇集团,形成大规模的歼灭战,坏事在于这些倭寇成了庞大的集团,更加难以对付。
但是总而言之,江南的剿倭形势来到了关键的关口,南直隶官军和倭寇集团的决战即将开始,南直隶在胡宗宪的主持之下集中了江南所有的财力和人力,由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军队为主导,主动展开对倭寇的决战。
随着剿倭大业轰轰烈烈的进展,刘赐的同济会这边的压力减少了一些,或者可以说同济会自从汪直死后最艰难的四年已经熬过去了,因为汪直死后倭寇形成乱势,不断地侵扰同济会的贸易航线,这四年来同济会主要的精力都耗费在维持商贸航线的通畅上,而如今随着倭寇再次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并且和南直隶官军展开决战,倭寇对同济会航线的侵扰比以往少得多了,这让同济会的生意顺畅了许多,因此同济会的贸易效率提升了,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这个大势之下,刘赐得到了充足的银钱组建舰队,但是他这建造舰队的行动仍是缓慢,到了这大明嘉靖四十二年的年底,舰队仍是没有组建完成,这是一则因为刘赐还是想“静观其变”,他盼着说不准嘉靖皇帝哪一天吃丹药吃多了,骤然就死了呢?那他就有更多斡旋的空间了。
二则因为他如今是得了“圣旨”,可以光明正大地组建舰队,他自是要将这支舰队建造得更加强大和完备,因为哪怕是下西洋回来之后,这支舰队依然是他的“私产”,也是他和朝廷博弈的筹码。
姚无忌和柳咏絮等同济会的执掌者都理解刘赐的想法,所以他们将同济会的银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刘赐,供刘赐组建大军。
刘赐已经有了曾经组建刘家军的经验,他再组建起这支舰队来,自是更加轻车熟路,他仍是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核心旗舰的规模建造舰船,而因为为了远航,他增加了更多装载重炮火的狼牙舰和专门用于装载粮草淡水的补给舰。
至于兵源,他仍是以刘家军的旧班底为主,刘家军的旧班底主要来自同济会、南直隶官军、蓟辽边军,经过这许多年的混编和协同作战,这些不同派系的隔阂已经被消弭得差不多了,程霸先在领导这支军队的时候就有意消弭这些隔阂,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出身的将士团结一心。
而同济会给予了这些刘家军将士优渥而且公平的待遇,这是让刘家军团结一心的关键,刘家军从建军之初就在刘赐的主持下制定了公开而公平的规矩,刘家军各级将士们所获得的军饷是公开的,而立功将得到的奖赏,随着军功的积累而晋升的规矩都订立得十分明确而公正,所以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之下,刘家军的将士人人争先,都不吝于豁出性命去奋勇拼搏。
同时刘赐给了军队优渥的待遇,伤残、战死的将士将得到丰厚的抚恤,这些抚恤能确保将士们的亲眷后半辈子不用挨饿受穷,这解除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刘赐还在双屿港上开拓田地,将双屿港的环山开辟了大量新的农田和村落,并且鼓励刘家军的将士们将亲眷迁到双屿港上来。
因为双屿港已经越发的繁荣富裕,而且同济会给了优厚的待遇,所以刘家军的将士都乐意将亲眷迁过来,尤其是那些原本来自蓟辽边境的将士,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将亲眷从贫苦的北方边境迁来了,他们的亲眷在双屿港上可以务农耕田,或者做点小生意小买卖,活得可比以往富足多了。
如此一来,双屿港渐渐成了刘家军的大本营,因为亲眷、财产都在双屿港上,刘家军的将士自是对军队越发的具有向心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刘家军已经成了一支凝聚力十足的、有历史有规模的军队。
自从四年前汪直死后,这些年来江南的倭患依然如火如荼,以戚继光和俞大猷为首的南直隶官军依然疲于奔命地四处剿倭,但是到了这大明嘉靖四十二年的年中,这江南剿倭的形势终于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遍布在大明沿海海疆的众多倭寇团伙再次集结成了大规模的海贼集团,这就像当年汪直的海贼集团一样,这些乌合之众经过多年的混战和整合,再次形成了规模化的团伙。
南直隶总督胡宗宪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个形势变化对于他们的“剿倭大计”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在于他们能够集中剿灭这些倭寇集团,形成大规模的歼灭战,坏事在于这些倭寇成了庞大的集团,更加难以对付。
但是总而言之,江南的剿倭形势来到了关键的关口,南直隶官军和倭寇集团的决战即将开始,南直隶在胡宗宪的主持之下集中了江南所有的财力和人力,由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军队为主导,主动展开对倭寇的决战。
随着剿倭大业轰轰烈烈的进展,刘赐的同济会这边的压力减少了一些,或者可以说同济会自从汪直死后最艰难的四年已经熬过去了,因为汪直死后倭寇形成乱势,不断地侵扰同济会的贸易航线,这四年来同济会主要的精力都耗费在维持商贸航线的通畅上,而如今随着倭寇再次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并且和南直隶官军展开决战,倭寇对同济会航线的侵扰比以往少得多了,这让同济会的生意顺畅了许多,因此同济会的贸易效率提升了,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这个大势之下,刘赐得到了充足的银钱组建舰队,但是他这建造舰队的行动仍是缓慢,到了这大明嘉靖四十二年的年底,舰队仍是没有组建完成,这是一则因为刘赐还是想“静观其变”,他盼着说不准嘉靖皇帝哪一天吃丹药吃多了,骤然就死了呢?那他就有更多斡旋的空间了。
二则因为他如今是得了“圣旨”,可以光明正大地组建舰队,他自是要将这支舰队建造得更加强大和完备,因为哪怕是下西洋回来之后,这支舰队依然是他的“私产”,也是他和朝廷博弈的筹码。
姚无忌和柳咏絮等同济会的执掌者都理解刘赐的想法,所以他们将同济会的银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刘赐,供刘赐组建大军。
刘赐已经有了曾经组建刘家军的经验,他再组建起这支舰队来,自是更加轻车熟路,他仍是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核心旗舰的规模建造舰船,而因为为了远航,他增加了更多装载重炮火的狼牙舰和专门用于装载粮草淡水的补给舰。
至于兵源,他仍是以刘家军的旧班底为主,刘家军的旧班底主要来自同济会、南直隶官军、蓟辽边军,经过这许多年的混编和协同作战,这些不同派系的隔阂已经被消弭得差不多了,程霸先在领导这支军队的时候就有意消弭这些隔阂,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出身的将士团结一心。
而同济会给予了这些刘家军将士优渥而且公平的待遇,这是让刘家军团结一心的关键,刘家军从建军之初就在刘赐的主持下制定了公开而公平的规矩,刘家军各级将士们所获得的军饷是公开的,而立功将得到的奖赏,随着军功的积累而晋升的规矩都订立得十分明确而公正,所以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之下,刘家军的将士人人争先,都不吝于豁出性命去奋勇拼搏。
同时刘赐给了军队优渥的待遇,伤残、战死的将士将得到丰厚的抚恤,这些抚恤能确保将士们的亲眷后半辈子不用挨饿受穷,这解除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刘赐还在双屿港上开拓田地,将双屿港的环山开辟了大量新的农田和村落,并且鼓励刘家军的将士们将亲眷迁到双屿港上来。
因为双屿港已经越发的繁荣富裕,而且同济会给了优厚的待遇,所以刘家军的将士都乐意将亲眷迁过来,尤其是那些原本来自蓟辽边境的将士,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将亲眷从贫苦的北方边境迁来了,他们的亲眷在双屿港上可以务农耕田,或者做点小生意小买卖,活得可比以往富足多了。
如此一来,双屿港渐渐成了刘家军的大本营,因为亲眷、财产都在双屿港上,刘家军的将士自是对军队越发的具有向心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刘家军已经成了一支凝聚力十足的、有历史有规模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