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得也哥哥 第6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阿松接过热羹,吃了几口,浑身暖和了。
  “夫人再吃几口。”王牢凑上来,不甘心地看着半碗残羹。
  “走开……”阿松自觉王牢对自己关心得过分,低斥一声,才一启唇,献血自口鼻争先恐后涌出来,“你想毒死我?”席卷而来的痛苦麻痹了神智,她徒劳地在空中抓了一把,便蜷缩着身体倒了下来。
  王牢何曾杀过人,手脚都瘫软了,惊恐地瞪着阿松。见阿松不再挣扎,他才跌跌撞撞倒退几步,继而发狂般逃走了。
  周珣之在皇后寝殿外静静等着。见皇帝走出来,他立即跪倒在阶下,“没护好殿下,臣有罪。”
  “你救了皇后和皇子,”皇帝亲自将周珣之扶起,才看过产后虚弱的皇后,他竟有些愧色,“国公,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一声感叹,君臣间的猜疑顿时消弭。周珣之松口气,伴皇帝到了侧殿。因为皇后产后要静养,来行宫道贺的官员们都被赶走,只有禁卫严守在殿前。皇帝抓住烫手的茶瓯,吃口茶定了定神,问周珣之:“刺客可都抓住了?”
  “抓着几个,还没来得及问话,都自尽了。”顿了顿,他暗示道:“这些人在邙山潜伏已久,其心险恶,若临幸翠云峰的不是皇后,而是陛下……”
  皇帝一想到柔然人的目标可能是自己,顿时打了个狠狠的寒噤,咬牙道:“先逼立太子,再行刺朕,郁久闾好谋算!”
  “还好有惊无险,只是陛下以后对柔然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皇帝抬手阻止了他,“我从来不信柔然人,”思索许久,皇帝窒闷地叹口气,“但和元竑一战已经箭在弦上,这个关头,我不想横生枝节,”他对周珣之有歉意,但语气亦很坚决,“行宫里会加派人手,但皇后遇刺一事,不要张扬。柔然公主要进宫,皇后嫌心烦,正好在翠云峰好好休养一阵。国公,我把皇后托付给你了。”
  这意思,是要挽留他,但也没有立即召他回朝的意思,连刚产下皇子的皇后也不能立即回宫。周珣之心里猛地一沉,面上还要做出恭谨之色,“臣遵旨。”
  想到猝然遇袭的樊登,皇帝心头更是火大,“檀涓怎么说?”
  “只是称罪,”周珣之因檀涓一事被皇帝迁怒,脸色也不好,“说伤重不能启程回京。”
  檀涓夫人和子女都还在洛阳,皇帝奇道:“难道他连家小的性命都不顾了?”
  周珣之无奈摇头,为免藏私,主动将檀涓的信呈给皇帝看。
  皇帝逐字逐句读着,眉头皱得更紧。这信里,檀涓语气虽然恭谨,态度里却半点没有忌惮——“臣有罪,臣妻小亦有罪,任由陛下与国公处置……”皇帝读到这里,气得猛然冷笑,“这真是为了苟且,连家小的性命都不顾了!”他自言自语,“我一向觉得檀涓这人虽然懦弱,却也不是冷血无情的人,难道是我看走眼了?”
  周珣之只能请罪,“是臣疏忽……”
  皇帝摇头,将信纸重新拿起,字里行间盯了半晌,对周珣之招了招手,他问:“你看这字迹,和以前檀涓的字迹可有不同?”
  檀涓是武将,他的信,自然都是佐官代笔的,即便前后有不同,也是寻常,周珣之顺着皇帝的话音,“陛下是觉得,檀涓被人挟持?”
  皇帝将信纸拍在案上,“我觉得,这语气有些像檀道一,”他看向周珣之的目光有几分嘲讽,“国公没看出来?这朝中最熟悉他的人,恐怕要数你了。”
  周珣之很镇定,将信接过来,作势凝神细看。
  “是我疏忽了,”皇帝阴沉沉道,“王玄鹤腿断要回建康,我不疑有他,檀道一请旨要调任雍州,我也放他去了,原来是纵虎归山!”一怒之下,皇帝连手中茶瓯都掷了出去。
  “陛下息怒。”周珣之将信放回案上。相比皇帝的惊怒交加,他似乎胸有成竹,“檀道一这个人,其实比檀涓多谋算,臣当初对他其实有些戒备……”
  皇帝一声呵笑,将怒气都撒在周珣之身上,“戒备?你准了谢羡归田,还怜惜他夫妻新婚就要分离,把谢氏送去雍州跟他团聚,你的戒心在哪里?”
  周珣之道:“檀涓家人的性命他尚且不放在心上,扣押谢羡和谢氏又能怎么样?”他狡诡地一笑,“不过,臣一直都知道他心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人,而这个人就在陛下眼皮底下,因此臣并不担心。”
  “哦?是谁?”
  得了皇帝的首肯,周珣之率侍卫连夜赶至吴王陵。凶神恶煞的一行人,冲散了满殿喜气,惊得鸡飞狗跳,挨个殿堂搜查时,正与没头苍蝇般的王牢撞个正着。
  “女刺客何在?”暴躁的侍卫拎起王牢的衣领,厉声问道。
  “女刺客?”王牢一颗心险些蹦出嗓子眼,茫然的目光落在周珣之阴冷的面孔上,顿时冷汗涔涔,“薛、薛夫人在吴王灵前自尽了。”
  “自尽?”周珣之眼神微利,一把掀开王牢,抬脚走进享殿。
  案下静静躺着一具纤细的身体,还被王牢盖了一件披风。周珣之犹豫片刻,倏的掀开披风。
  阿松秀美皎洁的额头露了出来,未干的血痕仿佛给脸颊染上了浓艳的胭脂。周珣之在她鼻下探了谈,忙收回手。
  她在死前一定挣扎得很猛烈,连元脩的灵位和烛台都被撞翻了,烛泪在案上沁了一团。
  有的人,挣扎半世都在疲于求生,死了倒是种解脱。这张面容,在平静时,显出一种让周珣之似曾相识的纯真美貌。
  一时想不出在哪里和她有过交集。他摇摇头,把披风盖了回去,心里悄然松口气。
  第82章 、云梦蒹葭寒(一)
  她好像听了许久的水声, 时而是潺潺的低吟,时而是汤汤的轰鸣,因为躯体尚有知觉, 几番似乎被抛上了浪尖,又坠落急转的旋涡, 倒也颇觉惊险, 最后总算化险为夷,在柔波中缓缓荡漾,精神归复平静后,她得暇思索起自己的来历:她是人、是鬼?是一隙流云,还是一片落叶?此刻是她生途的起始,还是命运的终点?
  摇橹的歌声把她的意识惊醒了, 那是一把沙哑的老嗓子, 她有些疑惑,因为自己记忆中, 这样粗粝的歌声,总是伴着牛羊咩咩的欢叫, 还有嫩嫩的沙棘芽儿被啃断时散发的那种清苦回甘的气味,因为天地广阔, 才张嘴,声音顷刻就被风扯得没影了。
  摇橹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有时早些,有时晚些,日复一日,便也不觉得新奇了。这一天迟迟没听见响动,她偏偏醒了。
  她先瞧见自己的手和脚,还有身上的蓝布褂, 袖口绣着一圈圈兰草,身下是竹藤编的席子。还有个同样打扮的小女子,头发乌黑油亮,盘腿坐在草席边,正在药杵里把几片褐色的干树皮捣得笃笃响。
  她坐起身,扶着窗框往外瞧,对面山影裹着晨雾,山谷间一泓清江,在脚下流淌——那是潺潺水声的来处。老头子在江畔慢慢摇着双橹。
  “你醒啦?”捣药的女子惊喜地起身,好奇地往她脸上望来。
  “那个人怎么不唱了?”她有些失望。
  “那是我阿翁呀,”女子说,“听说淮东打仗,沿岸烧毁了许多人家,这几天从早到晚都有难民过江,我阿翁累得都唱不动啦。”
  蒙蒙烟雨阻隔了淮东的硝烟和炙人的烽火。这里寂静极了,只有风声和水声。记起来路上风高浪急,她心有余悸,忽见老阿翁船头笔直的黑影林立,立即警惕了:“那是刀枪吗?”
  小女子没见过林立的刀枪,她说: “那是鱼鹰呀。”
  日头升起来,驱散了山谷的晨雾,江畔白茫茫一片,她又惊讶了,“下雪了?”
  小女子咯咯笑出来:“那是芦荻抽穗了——”见她说话颠三倒四,小女子难免有些后怕:“你好久不醒,我真怕你要死了。”
  鱼鹰和芦荻,不是牛羊和沙棘。她这才分神去辨认小女子那张微黑的陌生面孔。
  小女子看出她的疑惑,往楼下一指,“我叫昭昭,和阿翁住在江边。白天阿翁摇橹,我去山上采药。王郎见我会说汉话,叫我在这里看着你,用杜仲泡水给你喝。”
  她仍很迷茫:“我是……”
  “你是茹茹呀!”昭昭吓了一大跳,“你睡一觉起来,连自己都不记得了?”
  “哪个茹茹?”
  “茹茹就是茹茹呀,”昭昭摇手,大概是受了叮嘱,不肯多说,“我只知道你叫茹茹。”
  她默念着茹茹两个字,又环视这座依山据水的竹楼。楼上竹帘卷起,室内空气被山谷间的绿意照得很清透。没有繁琐的陈设,藤席一侧有条案,上头随意摆着笔和麻纸,砚台里的墨还是湿润的。
  昭昭大概不会写字。
  她拾起笔,对着纸面发了一会怔,又放下来。正要问昭昭那所谓的王郎是谁,却听昭昭欢呼一声,丢开药杵奔下竹楼。她追着昭昭靛蓝色的身影望过去,见天气彻底放晴了,江面上金波粼粼,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对岸翘首以盼。
  老阿翁默默摇着橹,把过客送过江。昭昭捧了茶汤给阿翁喝,她很谨慎,没有在人前大呼小叫,只凑到阿翁耳畔,悄悄告诉他茹茹醒了的消息。
  阿翁会意,同等着过江的人群摇摇手,离船往城里去了。
  黄昏时,阿翁独自回来了,背了一小篓嫩红的菱角,橙黄的橘子,还有鱼鹰叼来的两尾鲜鱼。昭昭喜出望外,捧了满怀的菱角和橘子给茹茹,她年纪不大,偶尔也有想要卖弄的时候,“茹茹,这一定是王郎托阿翁捎回来的。”
  茹茹问:“王郎是谁?”
  昭昭道,“他只说自己叫王郎,是他把你送来的,你也不记得了吗?”
  茹茹记起来了,她是顺水而来的。那是一段漫长的旅途,也许比淮东还要遥远。她看着已经凝结成块的墨汁,“那也是王郎的吗?”
  昭昭摇头,她生性好动,在这竹楼上几天,已经闷坏了,总算茹茹醒了,昭昭松口气,高兴起来,“我要去看阿翁捕鱼了,你走得动吗?”
  茹茹点头,跟着昭昭出了竹楼,抱膝坐在江畔,看阿翁在暮色中指挥鱼鹰扑掠。她和昭昭年纪相仿,穿着蓝布衣,绣花裙,衣襟系了一串串银铃铛,旅人只当是阿翁的另外一个孙女,下船时还忍不住要占一占嘴上便宜,“老翁,你这个孙女和本地人两个样,头发黑,脸皮白,把她嫁给我吧,我领她去建康,去洛阳。”
  老翁摇头,好似生怕孙女被唐突的路人多看一眼,用乡音催促道:“走啰,走啰!”
  茹茹对所谓的“王郎”十分好奇,但王郎只托老翁送了菱角和橘子,人却没有再出现。接连几日,茹茹恢复体力,迎着山雾和昭昭去采了几回杜仲,割过几把芦荻。昭昭却逐渐有了心事,晾过衣裳,她托腮叹气:“他怎么不来了呀……”
  茹茹没有再追问,回味着橘子的味道,她忽然说:“这橘子我以前吃过的。”
  昭昭也在猜测茹茹的来历。她试探着说:“这是洞庭橘,你是洞庭来的吗?”见茹茹茫然,她倒有些同情她,便起身指着山影,“翻过这道山,再往北走,看见洞庭湖,就是汉人的地方了。”
  茹茹说:“我在荆湘吗?”
  昭昭轻声道,“自从汉人来后,我们的洞主和寨王们都被赶跑啦……”她摇头时,身上的银铃铛也随之叮叮作响。
  茹茹手上空无一物,连衣裳都是昭昭的,她问:“我随身的那些物品都去哪了?”
  昭昭迷糊地看着她,“什么……物品?”没等茹茹再问,昭昭耳朵一侧,说:“阿翁在叫我了!”牵起茹茹手腕,踩着石阶到了江畔。
  阿翁用土话叮嘱昭昭:“不要那么多话。”
  昭昭讪讪地答应着,偷瞄一眼茹茹。她有点嫉妒茹茹,但也喜欢有她给自己作伴,生怕茹茹记起自己的来历就要离开竹楼,昭昭不再多嘴。拉着茹茹上了扁舟,昭昭说:“我阿翁最会讲古了,阿翁,你讲外面的事给我们听吧。”
  落日残霞下,江畔清静了,阿翁放下橹,说:“外面的事,有那么好听吗?”阿翁在江畔捕鱼摆渡,来往行人见过无数,听了满肚子的奇人异事,最能给昭昭解闷。架不住昭昭央求,阿翁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些年,外面哪天不是打打杀杀的?柔然人你可听说过?他们最会养鹰,磨的鹰爪子比刀子还利,哪家小女子多口舌,要被它们抓掉下嘴唇的。”说着瞪了昭昭一眼。
  昭昭咯咯笑,她不信哪个女人不爱啰嗦:“这么说,柔然女人都没有下嘴唇啰?连被皇帝迎进洛阳后宫的柔然公主也没有?”
  阿翁信口胡诌,“柔然公主若像你这么爱打听,那大概也只有半边嘴唇。”寨子里的人对皇帝没那么尊崇,皇位换人做,今天姓桓,明天姓元,也没什么区别,“说起来,洛阳那个皇帝也是蛮子,鲜卑人和柔然人抢了几辈子的牛羊和女人,最后连洛阳城的龙椅也被他们抢了。正经汉室在建康哩。”
  “阿翁不是汉人,却比汉人还知情?”
  “那是自然——”阿翁摇了一辈子橹,未见得有多少真知灼见,只模仿旅人故弄玄虚的语气:“国玺在谁手里,谁就是汉室正统嘛——戏文里都是这样唱的。”
  昭昭冥思苦想,“那国玺到底在谁手里呢?”
  阿翁笑呵呵,“听说,当初樊登率军攻入建康华林蒲时,元脩把它丢进了千亩荷塘里,那淤泥深呀,谁进去都得淹死,樊登只好作罢。也有人说,当初衣冠南渡,国玺陷落洛阳,桓尹和齐王争个你死我活,却被齐王麾下的一名幕僚携国玺私逃,去东海国做了和尚了。”
  昭昭急道:“后来呢?皇帝就放过他了吗?”
  阿翁道:“和尚都要剃头呀,剃了头,都长得一个样,谁能分得清呢?后来,那和尚圆寂,连人带玺一起烧成灰了,皇帝为这事,连全天下的和尚都恨上了,烧了许多庙,砍了许多秃脑袋。”
  昭昭扑哧一笑,“阿翁你又胡说了。国玺是玉做的,水火不惧,怎么会烧成灰?”
  阿翁奇道:“哦?你倒见过了?”
  昭昭嘟了嘟嘴。她向往着建康华林蒲的千亩荷塘,“华浓夫人到底长什么样呢?”
  见过的,没见过的,都这样说,阿翁便也这样感叹了一句——“那可是个美人呀……”饮了口茶汤,他调转船头,“太阳落山了,回去啰。”
  昭昭忽然站起身来,指着对岸喜道:“他来了!”
  阿翁咦一声,打发昭昭:“人多船挤,昭昭,你先上岸去,茹茹,扶着茶铫子。”昭昭满心不情愿,却不敢反对,未等船身停靠,便跃上石阶,眼巴巴看着扁舟折返,缓缓靠近对岸。
  船身微微一荡,茹茹把微凉的茶铫子抱在怀里,镇定地看着江畔两个人。
  两人正在说话,见船到了,穿白衫的人对另一个吩咐道:“王牢,你先回去吧。”
  茹茹醒悟了,是王牢,不是王郎。她没有说话,等白衫人上船后,退了几步,坐在船头,垂头望着瑟瑟江水中的倒影,默默思索。
  老翁歇息了半晌,精神头回来了,不急着摇橹,却趁着苍茫暮色,兴致勃勃地唱起歌来。
  茹茹感觉那个人在看她。她扬起头,不满地睨他一眼。他对她微微一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