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卷阅读_14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曹操顺着郭嘉提供的思路认真地想了片刻,悚然而惊。
  郭嘉笑道:“同样的一句话,若说的人是正平,司空定不会气闷这般久。”
  曹操在沉默的同时也感到了些许怅然——没想到他对郑平的抵抗力已成功训练到这种地步,明明是能让他记恨好几个月的恶行,只需换上郑平的名头,竟能让他一点也不气了,还觉得习以为常……
  正在曹操怀疑人生的时候,“安慰小能手”郭嘉又加了一句:
  “之所以将恶言之人换成祢郑平,司空便能以平常心待之——那是因为司空知晓祢正平生性如此,对他的言语风味心知肚明。既如此,司空何不将孔融与正平等闲视之?你便当孔融素来是这个脾性,也可认为他‘近墨者黑’,被正平带‘坏’了……孔融有恶言而无恶心,不比正平难缠,司空何必与他见识?”
  一言以蔽之,你都有了高配版喷子时刻淬炼精神强度了,何必因为一个简配版喷子伤身,这不是徒增苦恼吗?
  被郭嘉这么一“安慰”,曹操只觉得更加心梗。何时他的幸福感得靠“对郑平毒舌的适应”来烘托了?
  而更让曹操悲痛的是,他竟然还真的被郭嘉堪称离谱的“安慰之语”给“安慰”到——哪怕他再怎么想要否认,在顺着郭嘉这套荒诞的思维模式代入孔融那封信后,他对孔融的怒意还真的降低不少。
  曹操不想再将自己的幸福感沉浸在与“苦痛”的对比中。
  他立即转移了话题,提起迁移军机中心一事。
  “……万事俱备,择日便可迁移。”
  说完,曹操又叹了口气,“然而文若(荀彧)似乎有不同的想法。”
  此话郭嘉不大好接,他借斟酒的动作掩去眸中的光影,轻抿了一口,对今日的酒味深感不喜。
  曹操接着道,“底下之人提议——劝孤复置古之九州,我欲从之,却被荀彧劝阻。”
  对于迁移军机中心一事,荀彧虽然似有忧色,却未明言制止。
  而恢复九州古置一事彻底暴露了他蠢蠢欲动的野心,荀彧虽未直白地说些什么,却与他分析了大局,表现出清晰的劝阻之意。
  曹操一如往常那般,从善如流地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心中却是非常失望。
  恢复九州古置一事实际上是曹操故意授意旁人而为,与其说是为了野心而谋划,倒不如说是故意设局的试探。
  当年的他无立锥之地,可谓毫无根基。荀彧却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弃袁绍而投效之。彼时的曹操正怀着满腔热血,与荀彧怀揣着相似的匡扶之心,既激荡于遇见伯乐,又为自己能得此志同道合的人才而欢喜,好几夜睡不着觉。
  荀彧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他居中持重,为曹操立下累累大功,举荐了无数人才……曹操将他视作张良全然发自真心,没有分毫虚假。
  当年即便是他被陈宫、张邈两个老朋友背叛,穷途末路,荀彧也没有抛弃他,反而冒着生命危险替他稳固局势。
  曹操以为荀彧永远是他最值得信任,永远不会背叛的臣属兼好友。却没想到——当年生死一线,最为艰难的时候荀彧没有背叛;如今曹操志得意满、权倾九州,荀彧却与他生了隔阂,这让曹操隐隐焦虑,想要与荀彧重归旧时,却始终不得其法。
  郭嘉知曹操与荀彧的症结,缄默几息,只是开口道:“荀彧持君子之道,与旁人不同。”
  曹操没有接话。
  他曹操向来不是君子,自小便会行阴诡算计之事,自然与君子非一道之人。
  可他亦曾愤世嫉俗,为汉朝乱象而怒,试图肃清吏治,除权宦之弊,举义兵以灭董,匡正汉祚。
  如今他亦未改治世初心,只因久居高位,身下埋着无数血肉铺叠而成的九层垒土,后退一步便会跌落云端。他不想跌成肉泥,便攀着眼前唯一的一道杆,意图再进一步。
  “天子式微已久……荆州、江东虎视眈眈,即便没有孤,割据一方者,何人不想成千秋之业?”
  此般掏心掏肺的真心之语,若是旁人听了只怕会大惊失色,两股战战怕自己身首异处。
  郭嘉却是毫无异色,只长叹了一声,为曹操的酒樽满了一杯。
  “韩信功高,原未有谋逆之举,不也身首异处?”
  郭嘉这一句话,犀利而尖锐地指出曹操心中最为忌怕的心事。
  即便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卧榻之旁却不容他人酣睡。天子刘协并非灵帝那样的昏碌之君,他身上有汉和帝刘肇的暗影。一旦找到机会,便会扫灭身旁的威胁,将曹操变成第二个韩信。
  旁人或许各有各的理想与信念,唯独郭嘉,万事不挂怀于心,对名利视如粪土,比其他人更多了一分旁观者的极致清醒。
  也只有他,最能深刻地了解与洞悉曹操的心思。
  曹操听闻郭嘉之言,闷尽杯中之酒,叹道:“唯奉孝知我。”
  自衣带诏后,曹操与天子早就没有握手言和的可能,曹操实则已无退路。
  郭嘉便问:“主公意欲如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