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75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身后的沮授听了,暗自皱眉。袁谭保持低调没问题,可是这话说得却有不祥。
  刘备听在耳中,却是另外一个味道。当初他被孙策俘虏后,曾奉孙策之命攻击过袁谭,还险些死在袁谭的大营里。袁谭这话可有点讽刺他的意思。这袁谭看起来温润如玉,话说得也客气,里面却藏着针啊。你还当自己是四世三公的袁氏贵公子?四世三公的名头已经归袁耀啦,你家父子就是朝廷的逆臣。如果不是朝廷实力不足,早就剖棺戮尸了。
  “不敢,再奉使君将令,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望能一雪前耻,助使君夺回汝南祖茔。”刘备拱手还礼,笑容满面。“将来使君百年之后能落叶归根,我就心满意足了。”
  见两人针锋相对,话越说越尖锐,沮授忍不住出言打断。“二位使君,若能击败孙策,将来不论是把酒共欢也好,沙场争雄也罢,都来日方长。形势紧急,还是先说说眼前事吧。”
  刘备转身打量了沮授一眼,笑着躬身施礼。“沮君,好久不见。”
  沮授忍着不快,欠身还礼。
  “钜鹿二贤,田公坐镇,沮君随征,无往不克。这次能有沮君佐军事,一定能奏凯而还。”
  沮授眼角抽了抽。刘备这话什么意思?当面挑拨啊。郭图虽然不在这儿,但这些话迟早会传到郭图的耳中。郭图原本对冀州系就不满,只是限于形势,不得不暂时雌伏。听了刘备这句话,他要是没意见才怪。
  “使君言重了,授只不过是一书生,查漏补阙而已。沙场争锋,还要看二位使君与将士用力。虽然如此,我不得不提醒使君,你虽习得吴王练兵之法,这几年在幽州战绩骄人,可是这次我们遇到的对手恰恰是吴王麾下精锐,绝非草原上的胡人可比,容不得一点侥幸之心。尤其是大河对面的高唐城,守将朱然虽然年轻,却是吴王身边的亲信。”
  刘备尴尬地点点头,又有些惊讶。“朱然?是朱治之子吧?”
  “正是。”
  “那可太好了。”刘备兴奋地一拍手。“大河冰封,高唐就是一座孤城,纵使朱然有才,毕竟年轻。使君有二十万大军,何不包围高唐,生擒朱然,先拔个头筹?”
  袁谭无语,向沮授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接着说。沮授会意,接着解释了一番。他们不是不想围住高唐,生擒朱然,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田丰与冀州世家商议,可以征发二十万大军,但二十万大军绝不是几天就能到位的,命令已经发出去十天,赶到平原的大军也不过五万多人,加上袁谭原来率领的主力,总兵力不到十万。
  原本高唐城里只有一千多人,有十万人——即使这里面真正的精锐只有三万多人——足以攻克,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前两天,徐琨往高唐增兵了,一增就是四千人,统兵的就是朱然,如今高唐城里有五千人,而且全是训练有素的江东精锐。
  高唐不是郡治,只是一座临河要塞——原本连要塞都不算,只是一座普通县城。袁熙与徐琨隔河对峙,占据了郡治平原,临河的高唐城才变得重要起来,徐琨才花心思整治城防,将高唐变成了一座要塞。
  高唐城的规模不大,只要有足够的粮草,五千兵足可以坚守。朱然是孙策一手带出来的小将,以前没有过战绩,但有先例可循,吕蒙、蒋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都已经成为江东军的新生力量,蒋钦刚刚在弘农建功,吕蒙坐镇河南,指挥调度有条不紊,俨然已经是一方重将,朱然如果和他们差不多,这高唐城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硬骨头,想啃下来绝非易事。
  正常来说,攻城时的伤亡比例是四比一左右,考虑到江东军的实力,这个比例要再放大一些,大概在六比一,也就是说,如果不惜代价的强攻,将城内守军的力量消耗到不足以守城的地步,袁谭至少要付出两万人的代价。更麻烦的是即使袁谭愿意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也没人敢保证一定可以攻下高唐城。
  徐琨增兵高唐,而且一增就是四千人,要死守高唐,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连沮授也没想到。他本以为徐琨会放弃高唐,退守历城,毕竟那才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徐琨总兵力不过万人左右,在高唐投入太多兵力必然影响历城的防守。一旦历城丢了,高唐守得再稳也没有意义。
  但徐琨偏偏就这么做了。两军作战,最怕的就是这种意外。双方还没交手,徐琨就占了先机。他选择了一个最不可能的方案,却也成功地打乱了袁谭的计划。
  袁谭不能强攻高唐,只能改变计划,以历城为目标。徐琨派朱然增援高唐,历城兵力不足,必然要从其他地方调援兵,比如北海的沈友部,或任城的纪灵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时间,更需要转运大量的粮草,正是骑兵突袭的好机会。因此,袁谭希望刘备能率骑兵突入青州内部,奔袭增援历城的江东兵,为围攻历城做准备。
  第1984章 逢纪问对
  刘备额头青筋突突乱跳,心脏就像被人攥住了一般,喘不上气来。
  他做过平原相,熟悉平原地理。如果将平原、济南综合考虑,高唐的确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既不是郡治,又无险可守,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黄河。黄河冬天断流,夏天水量不定,难以凭借。所以正常情况下会守河北的平原郡,大河失守则退守历城。
  徐琨派朱然统兵守高唐的确不合常理,后患无穷。最直接的危险就是历城兵力不足,需要从其他防区增调,容易遭到骑兵的威胁。一旦历城失守,高唐成为孤城,守得再坚固也没有意义。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徐琨看准了袁谭支持不了多长时间,要和袁谭耗时间。现在是冬天,秋收早就结束,徐琨如果准备好了足够的粮食,坚守一年半载不成问题。袁谭则不然,他需要从冀州运粮,二十万大军的消耗绝非小数字,青州户口损耗严重,仅靠就地征粮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一个冒险,却也是精明的冒险。高唐临河,只要守到春天,黄河恢复通航,江东水师随时可以溯河而上,增援高唐。高唐成了一颗看似随意的棋子,可能没什么用,甚至可能是弃子,却也可能会要了袁谭的命。袁谭如果应对不当,这也许就是胜负手。
  刘备一下子感到了生死危机的真切感,再也没有心思和袁谭、沮授斗嘴。他思索片刻。“备曾在平原数年,略知地形,既统兵来此,听使君将令,自然责无旁贷。不过,备有一个请求,还望使君考虑一二。”
  见刘备爽快的接受了任务,姿态又放得这么低,袁谭稍微放了一些心。“请讲。”
  “黄巾之乱时,平原就是战场之一,屡遭战乱,普通百姓逃亡殆尽,如今还能留在本地的大多是有相当实力的豪强,他们有兵有粮,还有坞堡可以固守,要想强征粮草,就地补给,难度很大。使君承袁氏四世三公余烈,想必有门生故吏在此,若是能安排一两人协助,与平原世家联络,方便补给,那就稳妥多了。”
  袁谭和沮授交换了一个眼神,点了点头。“玄德所言有理,我立刻安排。你可有中意的人选?”
  “有倒是有,只是怕是不太方便。”
  袁谭眉梢微动。“说来听听。”
  “逢纪逢元图。”
  袁谭暗自苦笑。这刘备还真是会挑人,开口就要逢纪。偏偏他还没理由拒绝。逢纪是北海人,不仅熟悉周边地形,与青州世家的关系也不错,之前辅佐袁熙时,他就是袁熙与青州世家的联络人。由他出面与平原世家联系,为刘备提供粮草辎重,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当然,刘备大概也看出了他对袁熙的压制,这才敢开口。袁熙丢了青州之后,颜良就被调走,后来战死涿郡,如果再将逢纪调走,袁熙就彻底没有威胁了,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这么做很自然,任何人都无法质疑他有什么用心。
  “这个我要和舍弟及逢元图本人商量一下。”
  “这是自然。”刘备满口答应,心里却乐开了花。从牵招口中,他知道逢纪是和郭图、许攸一辈的谋士,很有实力,袁绍取冀州,逢纪是有功之人。却因为是北海人,却不属于汝颍集团,又不属于冀州集团,最后只得选择了袁熙,如今处境尴尬。只要他开口,就算袁谭不肯,逢纪也不会拒绝。
  有了逢纪,他就有了一个熟悉地形的谋士,可以弥补阵营中一直存在的缺陷。对这个问题,他已经焦虑很久了,否则当初也不会想去挖孙策的墙角,碰了一鼻子灰。
  不出刘备所料,袁谭虽然没有立刻答应,其实已经同意了。在当晚的接风宴上,袁谭就和袁熙“商量”此事,又征求了逢纪本人的意见。袁熙自知无力与袁谭竞争,早就放弃了,无可无不可。逢纪更是求之不得。他闲置太久了,早就想另投明主,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现在刘备向袁谭请求,袁谭为了大局,将他调到刘备麾下,他岂有拒绝的理由。
  刘备虽然有反复之名,但他毕竟是一方诸侯,而且这次来青州阵地,一路上反响还算不错,有改过自新的可能。刘备麾下不缺勇将,却缺谋士,他只要愿意过去,得到重用毋庸置疑。
  事情当场就定了。刘备与逢纪互相敬酒,确认主从关系。袁谭看在眼中,脸上在笑,心里的警惕却又增了三分。一旁的沮授、郭图也不例外,他们都有一种感觉,刘备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危险,不仅要防着他反复,还要防着他鸠占鹊巢。如果冀州全力以赴,一场恶战打完,青州却落入刘备的手中,那就丢脸了。
  ……
  宴后,刘备请逢纪到帐中,恭恭敬敬地向逢纪行礼。逢纪正身而坐。他晚上喝了一些酒,原本白皙的面庞添了几分红润,双目湛然有神,面带微笑,看起来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既不失儒雅,又有精神。对刘备来说,与这样的名士如此亲近,这是有生以来不多的经历,一时竟有些怯怯。
  “久闻先生大名,能得先生之助,此战可期。”
  逢纪微微欠身,抚须笑道:“将军厚爱,纪受之有愧。不过,此战关乎汉家存亡,将军身为中山靖王之后,责无旁贷。”
  刘备脸有些发烫。不过晚宴时他喝了不少酒,逢纪应该看不出来。他心里清楚得很,没有明确的传承,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说法也就是骗骗普通百姓,真正的世家子弟是不肯信的,逢纪这么说,自然是给他面子,不会是真心话。
  刘备拱手还礼,唯唯诺诺。
  逢纪看得分明,嘴角微挑,不紧不慢地又说了一句。“将军觉得,吴王为人如何?”
  刘备尴尬地挠着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和孙策的关系太复杂了,非敌非友,亦敌亦友,无法做简单的判断。况且他也不清楚逢纪问这话的意思,无法保证自己的回答能让他满意。
  见刘备窘迫,逢纪略作思索,便明白了刘备的为难之处。这是一个武夫,不习惯读书人的说话方式,要再浅显直接些才行。“将军觉得,论治民理财,爱民如子,将军能和吴王相提并论吗?”
  刘备咬着嘴唇,犹豫了半晌,摇摇头。“不能。”
  逢纪点点头,又道:“论行军作战,摧锋破敌,将军能胜过吴王吗?”
  刘备苦笑。“先生说笑了,我与吴王数战,无一胜绩,后来更是被他俘虏,如何能胜他。”
  “不错,吴王用兵如神,我也觉得当世无人能及。”逢纪笑笑。“吴王善理政,能用兵,天生英雄,只可惜他志向太大,超出了他的能力,中原虽富,江东子弟虽劲,却不能横扫天下。将军可知为何?”
  刘备眨眨眼睛,有点明白逢纪的意思了,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再次躬身行礼。“备愚昧,请先生指教。”
  “他犯了众怒,成了天下共敌。”
  “哦?”
  “他割据江东,异姓称王,违背了白马之誓,成了朝廷之敌。他劫掠世家,强取土地,成了世家之敌。如此,他能凭借的只是庶民,而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刘备目不转睛地盯着逢纪,心中狐疑。他虽不肯臣服于孙策,却对孙策一向敬服,所以一直对击败孙策没什么信心。此刻听逢纪一说,怎么倒成了孙策必败似的?逢纪究竟是见识高人一等,还是故意来蛊惑我,让我袁谭卖命?
  逢纪却不急着说,看了一眼案上的茶杯。刘备连忙端起茶杯,将已冷的茶泼掉,又倒了一杯热茶,恭恭敬敬地送到逢纪面前。逢纪呷了一口热茶,接着说道:“庶民无知,见利而喜,见害而惧,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故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吴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开设书坊,启迪民智,然后欲以此为根基,积沙为城,岂不可笑?”
  刘备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终于露出了笑容。他一直在想这件事,孙策治下诸州,人口、土地当天下之半,孙策又重工商,财富山积,按理说早就可以横行天下了,为什么现在却只能防守?原来根源在这儿,中原虽富,富的是百姓,孙策手里没钱。讨好百姓很容易,分田减赋就行,但得罪百姓更容易,征发稍繁,赋敛稍重,百姓就会怨声载道。所以法家才说,百姓不能富,富则骄惰,不易驱使,只有让他们穷得只剩下一口饭,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就会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秦军为什么能成为虎狼之师?因为秦国的百姓穷啊,要想活下去,只有耕战,平时种地,战时斩首。孙策花了那么大的精力,让百姓富裕起来,看似民心所向,归之如流,但他不敢征发百姓,不敢加重赋税,否则所谓的民心立刻会消散于无形。
  “先生高见。”刘备双手举起茶杯。“有先生相助,备必能取胜,为朝廷建功。”
  逢纪举起茶杯,与刘备轻轻碰了一下,嘴角挑起一抹矜持的浅笑。
  第1985章 以静制动
  刘备听了逢纪一席话,佩服得五体投地,心中欢喜不禁。这次真是捡着宝了。如果不是袁谭、袁熙兄弟不和,冀州系、汝颍系明争暗斗,逢纪无所归依,绝不会落到他的手中。
  智者就是智者,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看得透彻。其实逢纪说的这些他都知道,但他就是没想到这么透,总觉得隔了一层。如果不是逢纪给他点破,他可能永远看不破。
  关靖也算是个聪明人,可是和逢纪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刘备再次向逢纪致谢,请教方略。逢纪对刘备说,世家才是天下的根基,不论是人才还是物力、财力,世家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普通百姓连字都不识,他们除了耕战,还能干什么?孙策开设书坊,让普通百姓有书读,这当然是仁政,但仅仅会读书识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治民理政,如何行军作战,这些都需要传承,不是读两本书就能会的,书上也没有。
  这些,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退一步说,就算孙策成功了也没用,因为普通百姓读了书,有了能力,积累了功勋,他就成了新的世家。世家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由普通人一代代的积累形成的。所以,真正的民心指的就是世家之心,有了世家的支持才有胜利的可能。当年世祖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孙策如果想活下去,将来也必然如此。
  刘备听得津津有味,又有些后悔莫迭。当初随卢植读书时没能好好学习,实在可惜了。卢植是文武兼备的大儒,不光是学问好,更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比逢纪只强不弱。如果当时能用心学习,何至于到今天才明白这些道理,走了这么多弯路。
  难怪卢毓看不起我,我实在不是卢师的好学生。
  逢纪接着为刘备分析。沈友攻取青州这么久了,青州人是不是就臣服了呢?恐怕未必。原因有二:一是时间尚短,二是孙策的新政不受世家欢迎。经过多年战乱,青州百姓死的死了,跑的跑了,尤其是初平五年的那场大疫,大部分百姓都跑到了豫州,剩下的都是有家有业的世家、豪强。孙策要推行新政,就要从他们手中夺走土地,且不说夺了土地有没有人种,青州的世家、豪强也不能接受这种条件。
  所以,孙策一直没有在青州推行新政,只是屯田。青州的世家、豪强还保持着独立,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与孙策决裂,否则等孙策统一天下,他们迟早会和豫州世家一样的下场。
  逢纪说道:“对将军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将军是宗室,虽然血脉疏远,终究还是高皇帝的子孙。如果能吸取田楷治青州的教训,不与世家为敌,就有可能获得世家的支持。兴亡之际最容易提升门户,只要将军立了功,加官晋爵,甚至重列宗籍,都不是什么难事。”
  刘备连连点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忍住心中的喜悦。天子之前就有诏书给他,允诺他只要立了功,就可以将他重新列入宗籍。如今逢纪也这么说,看来这件事值得认真考虑。至于长安的朝廷能走到哪一步,对他来说并不是关键,只要能拥有号令天下的资本,他不在乎这个资本来自何处。
  刘备很想问问逢纪,如果人心在世家,那最后的胜利者会不会是袁谭。可是想想逢纪的身份,决定还是以后再问。万一逢纪只是奉袁谭之命来帮他的,这可没法回答。不管怎么说,先打败孙策再说。
  两人商量了半天,逢纪最后为刘备拟定了一个方案:向东,迎战沈友。
  就目前而言,可能增援历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任城的纪灵,一个是北海的沈友。纪灵从任城而来,要经过济北、泰山,不可避免的要与曹昂发生联系,形势太复杂,还是交给袁谭比较合适。袁谭也有骑兵,曹昂又是他的故吏,他处理起来比较方便。沈友则不同,由历城向东,没有什么险要关塞,地势也平坦,适合骑兵奔驰,一路上世家也多,补给比较方便。沈友也有骑兵,但数量有限,只有千人左右,无法对刘备造成真正的威胁。
  刘备琢磨了一下,深以为然。
  第二天,刘备与袁谭商议,决定率部迎击沈友。他把逢纪为他分析的原因一说,袁谭表示同意,接受了刘备的方案,又拨了十天的粮秣。高唐到历城不过一百多里,对骑兵来说就是一天的路程,十天的粮秣足以应付一些突发状况。
  刘备领了粮秣,随即起程,率领一万精骑越过干涸的河道,从高唐城下经过,向历城方向奔去。
  ……
  朱然站在城头,看着城外耀武扬威的幽州骑兵,不禁冷笑了一声,将手中的一根算筹轻轻折断,手一扬,扔下城头。
  刘备果然来了,而且是亲自统兵。大王说得没错,这人没什么忠义可言,迟早会有一战。
  他仔细地看着刘备的战旗,和事先收集的资料一一对照,确认统兵的将领。除了刘备本人,他还看到了张飞的战旗、赵云的战旗、牵招的战旗,唯独没有关羽的战旗。看样子关羽被留在了幽州。这也可以理解,太史慈就在辽东,刘备不能不防,能挡住太史慈的也只有关羽。况且关羽刚愎自用,桀骜不驯,刘备也无法得心应手的控制他,留他在幽州是最好的选择。
  一想到关羽,朱然的嘴角就不由得想笑。他在吴王左右,几次持到吴王用关羽来敲打朱桓,说人有要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关羽勇武绝伦,但傲气太盛,无法与同僚相处,终究会害了他。统兵作战,固然要有争先之心,但更要有警惕之心。一个人再勇猛也不可能打赢一场战争,真正的胜利必然来自于团结,来自于同僚的信任和支持。
  当时只是听听,感受不深,如今他也统兵作战,而且第一次就统领五千人马,坚守高唐,压力之大不言而喻。袁谭已至,骑兵穿插到身后,现在想走也迟了,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徐琨、沈友等人的身上。他们能完成预守的作战计划,他才有机会建功立业。如果历城失守,高唐就是一座孤城,很难坚持到最后。
  “希望庞祭酒不负凤雏之名。”朱然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声轻笑。作为吴王身边的小将,朱然对庞统一直很好奇。大王以烈火凤凰为号,庞统却以凤雏为号,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什么。不过庞统是孙策第一个侍从,他们之间的情义的确不是其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庞统这次设计的作战方案就很有吴王的风格。看似大胆,偏偏又精致之极,刚提出来的时候,沈友、徐琨两个都督都不赞同,觉得这个方案过于冒险,只有他见猎心喜,立刻表示赞同,并主动承担了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守高唐。
  ……
  刘备深入济南之后,袁谭随即包围了高唐城,十万大军将高唐城围得水泄不通。
  沮授的计划是不管刘备能不能成功,先取高唐城,解决后顾之忧。高唐临河,将来黄河复通,从冀州来的粮草、辎重从高唐渡河最方便,绝不能控制在朱然的手中。当然,他并不反对将高唐作为诱饵,逼着徐琨、沈友甚至孙策本人千里迢迢地赶来救援。
  所以,袁谭一边下令打造军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边命人挖壕营堑,做好阻击援军的准备。考虑到麾下由各家部曲组成的将士不少,战斗力不高,他还想利用攻击高唐来练兵,训练这些部曲兵的攻城技巧。他麾下的精兵就是在涿郡与刘备作战时练出来的。实践证明,练与不练,区别很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