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704
杨修嘴角微撇。“文若兄,你还真是固执啊。也罢,空言无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荀彧出了大将军府,没有上车,沿着藳街往前走,鲍出见状,将杨修送的礼盒交给同伴,放进车里,自己快步赶上荀彧。
荀彧听到脚步声,笑道:“天子脚下,不用这么紧张。”
“喏。”鲍出应了一声,却还是寸步不离,按着腰间的长刀,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经过未央宫北门时,荀彧停了片刻。“文才,你知道这座门前站过多少英雄才俊吗?”
鲍出摇摇头。“属下心中,天下才俊无过令君者。”
荀彧笑笑。“那是你读书少,只看到眼前事。此门原本叫金马门,孝武帝时,天下英才进京都在此门待诏,东方朔便在其中。可惜,一代奇人,未有用武之地,反倒落了个滑稽之名。如今人不见了,金马也不见了,空余其门,令人感伤。”
他转过身,慢慢地向前走,转过宫墙角,走上章台街。鲍出跟在后面,看着荀彧微躬的背影,心中酸楚。他跟了荀彧几年,眼看着荀彧由一个英气勃勃,自信昂扬的名士变成了一个忧心忡忡的儒者,满头的乌发不知不觉的花白,猛然看去,就像一个年过耳顺的老人,谁能知道他正当壮年。
今天与杨修一见,他仿佛又老了几岁,背又驼了三分,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就像背负了一座看不见的大山。
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
荀彧沿着街道缓缓地向前走。皇宫附近,路上行人不多,倒是遇到一队缇骑。执金吾司马张辽带队,见到荀彧,张辽下马问侯,寒喧了几句。吕布曾向荀彧请计,吕小环在宫里也多得唐夫人指点,吕布与荀彧的关系也因此亲近,张辽等人也因此对荀彧非常客气,礼节周到。
两人分别,张辽重新上马,带着缇骑远去了。荀彧继续向前走,鲍出忽然说道:“令君,我觉得张司马看你的眼神不太对。”
荀彧顾自想着心思。“有什么不对?”
“他好像有话说。”
荀彧转过头,看了看远处张辽的背影,正好看到张辽转过路口,也回头看,见荀彧看他,挥手告别,消失在宫墙之后。荀彧回想了一下,觉得鲍出说得有理,刚才张辽的眼神的确有些不太对劲,只是他心里还想着杨修的事,没有留神。
“派人去问问他哪天休沐,我请他饮茶。”
“喏。”鲍出应了一声,叫过一个侍从,交待了一下。侍从领命,追张辽去了。
第1886章 身不由己
荀彧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司徒府。长安城原本只有丞相府,没有司徒府,天子迁都之后,就将司徒府安置在未央宫的东门里,便于传唤。司徒士孙瑞被孙策扣在江东几年,天子也一直没有再安排司徒,司徒掾刘巴就成了司徒府的负责人,实际上是有实无名的司徒。之所以没有委任他做司徒,是因为他的资历实在太浅了,难以服众。
士孙瑞要回来了,天子有心升他为太尉,主掌兵事,这司徒之位不能再空着,按例,司空赵温应该接任司徒。想到赵温,荀彧心里就隐隐的不安。赵温曾经和他提过一件事,郭嘉向赵温打听过种茶的事,现在杨修又在庐山发现野茶,袁夫人还发明了新的制茶法,这中间有没有联系?
荀彧一边想着,一边走进未央宫,来到司徒府。刘巴正在忙,看到荀彧进来,倒也不意外,让他且到后堂小座。荀彧是经常来的,也不拘礼,自到后堂坐下,找属吏烧水泡茶。水差不多沸腾的时候,刘巴进来了,卷着沾满墨渍的袖子,在一旁的水盆里洗手。
“这琉璃杯是哪来的?”刘巴一眼看到了案上的琉璃杯,上前拿了起来,对着阳光细看。“好杯,很洁净,气泡也少。”他曲指轻弹,声音清脆如磬,久久不绝。“大秦珍品?”
荀彧摇摇头。“汝南工坊新品。”
刘巴目光闪动。“杨修送的?”
荀彧点点头,把刚刚与杨修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刘巴仔细地听完,笑道:“这是冲着我来的啊。”
“有办法应对吗?”
“容我想想。”刘巴说道。荀彧让人用开水洗了杯子,取出竹罐,倒入一些茶叶,又浇入半杯开水,茶叶在热水中翻腾,舒展开来,上下沉浮。刘巴静静地看着,眼神微闪,却什么也没说。荀彧泡好茶,拿人将其中一杯送到刘巴面前。刘巴嗅了嗅,又浅浅的呷了一口,闭上眼睛,品味了一番,点了点头。
荀彧看着刘巴,一言不发。
刘巴放下杯子。“令君,从去年起,荆州的江南四郡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种茶了。目前还在试种阶段,但从他们选择的地点来看,所图不小。三五年内,只怕能种茶的地方都会种上茶。”
“这么多?”
“是的,所以我在想,也许孙策发现了茶的商机,需要大量的茶叶。”
“你有什么打算?”
“种茶需要时间,在江南能大量产出茶叶之前,我们至少还有三到五年时间。关中天气寒冷,益州却适合种茶,原本基础就不错。如果从益州大量收茶,再找到孙策打算销茶的地点,我们可以拔得头筹。”
荀彧点点头,又道:“计是好计,只可惜终非长久之计。”心里却又想起“黄龙见谯”的事,更添三分焦虑。各种迹象都不约而同的指向益州,难道曹操真的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孙策却如他的小霸王名号一样,只不过重演项羽的故事?
刘巴苦笑。“如今哪里还谈得上长久之计,关中行士家法,本就是竭泽而渔,三五年内如果还不能分出胜负,朝廷就只能闭关自守,待关东自乱,主动求胜是不太可能了。”
“你觉得关东会自乱?”
“不敢断言,只能说希望如此。”刘巴举起琉璃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若有所思。“人心苦不足,关东那些世家有多贪婪,你我都清楚。孙策若处置不当,自乱阵脚的可能并非没有。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荀彧诧异地看了一眼刘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刘巴引用得这么自然,看来最近对法家学问很是上心啊。不过从刘巴理财的手段来看,应该说原本就是法家的影子,他那一套基本就是桑弘羊的延续。
不过刘巴说的虽然直白,却也是实情。孙策实力雄厚,正面对抗,朝廷没什么取胜的希望,却也并非无路可走。孙策内部隐患不少,一旦处理不当,崩溃比崛起更快。当年项羽就是如此。
荀彧喜忧参半。
“子初,这琉璃杯的事,你要多费心,尽快想出办法应对。”荀彧收回心神,提醒道:“关中钱本来就不多,关中值钱的只有粮钱,一旦粮食外流,对我们不是好事。”
刘巴笑了一声:“所以我说,这士家之法行得不彻底,终究是个隐患。”
荀彧苦笑。他也在想这个问题。天子在关中推行士家之法,近似于秦的耕战,却不彻底,宗室、关中豪强被保留了下来,他们手中有大量的土地不受控制,杨修很可能看到了这个破绽,要用琉璃杯这样的奢侈品将宗室、豪强手中的粮食换走,逼着他们侵占士家的土地,让士家制度无疾而终。
如果让他们得逞,则关中不战自溃。
是继续推行士家法,将耕战之策进行到底,沿着秦国的老路再走一遍,还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荀彧进退两难。看起来,耕战几乎是朝廷自救的唯一机会,秦国因此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那绝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局面,他不想先祖荀卿的悲剧再来一遍。
可是他也清楚,这件事不由他说了算,甚至不由天子说了算,天子未必没有看到这一点,但他身不由己,已经回不了头了。总不能就这么放弃中兴的希望,坐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只要有一线机会,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可是他知不知道真正的威胁也许不是孙策,而是曹操?他为拯救大汉付出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只是为曹操的崛起提供机会?
难道说,大汉注定要亡,无论天子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
荀彧很绝望。他想了很久,抬起手轻轻的挥了挥,示意鲍出等人退下。刘巴会意,也让从吏退下,堂上只剩下他们二人。荀彧把“黄龙见谯”的事情说了一遍。刘巴也很惊讶,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幽幽地说道:“如果这真是天命,天命不可违。如果不是天命,令君又何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令君,且解燃眉之急,再思将来。”
荀彧皱眉,反问道:“难道你我也只顾眼前苟且,不顾将来?既然如此,何必救汉?”
刘巴摇摇头。“陆生有言,汤武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以秦而言,若扶苏继位,改秦法,行仁政,秦也未必二世而亡。陛下英武,从少受令君教导,仁义为本,并非天生刻薄,行秦法是权宜之计,未必是本意。以史为鉴,焉知他成功后不能行仁政?令君,你是关心则乱,未免拘泥了。”
第1887章 争以道
荀彧很矛盾。
他不赞成刘巴的建议。将胜利寄希望于孙策的内乱,将仁政寄希望于天子更化,都过于一厢情愿。
孙策在细节上或许有不足,但他在全局掌控上展现出来的能力令人惊叹。这样一个人会坐视内部分裂而无动于衷?他强调刺史的监察职能,剥离太守的兵权,足以说明他明白平衡的重要性。新朝鼎立,可以造就一批军功权贵,这些人不乱,天下不会乱。孙策设首相、计相,放民权、财权,唯独将兵权掌握在手中不放,都表明他清楚什么可以放,什么不可以放。
至于后者,长安城南的博望苑可以证明此路不通。孝武帝当初也曾说三十年治乱,三十年升平,可惜终他一生,这个愿望都没能达成,反而亲手毁掉了培养的接班人。蒋干约他在博望苑见面,孙策请杨彪梳理官制演变,这些可能有为眼前政局服务的用意,但也表明孙策对此有所认识,寄希望于天子自我约束、自我更化,远不如希望孙策来得实际一些。
但他不能和刘巴说这些。刘巴的思路和天子更接近,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议。况且这些话,他只能对天子说,不宜到处宣扬,免得让人觉得他和天子离心。
天子已经很难了,他不能再给天子找麻烦。
荀彧和刘巴商量了一些应对经济困难的事,便起身告辞了。他先到尚书台坐了一会,梳理一下思路。刚坐下不久,卫觊便匆匆走了进来,见荀彧在座,他喜出望外,连忙上前施礼。他刚刚见过天子,天子召集大臣议事,派人来请荀彧,正好荀彧不在,卫觊便代替他去了。
“陛下说,令君一回来,就请令君去一趟。”
“什么事,这么急?”
“令君,明天是朝会啊,大将军长史入朝,明天肯定要出席朝会。”
荀彧一拍额头,如梦初醒。他这两天一直在找杨修,连时间都忘了。天子勤政,五日一朝,从不缺省,明天便是常朝之日,杨修以大将军长史的身份入朝,不管他最后能不能真的执掌朝政,按理说,朝会都要参加的。天子让他事先和杨修见一面,为的也是摸清杨修的底细,好有所准备。
荀彧起身欲走,卫觊连忙拦住。“令君,那份官制史稿你带了吗?你要是没带,我拿给你。对了,还有一份杨长史的奏疏抄本,这次议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两项。”
荀彧眼神微闪。“有劳伯儒。”
卫觊转身入室,取来两份文稿,又将刚才众人的意见简略的说了一遍。荀彧听完,又向卫觊拱拱手,转身出门。卫觊看着荀彧离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抚了抚心口。手还没放下,门口一暗,荀彧又走了进来,见卫觊这副模样,笑了笑。
“我拿点东西。”匆匆进屋,从杨修送的琉璃杯中取出一只。卫觊正自尴尬,见到这琉璃杯,立刻赞了一句。“好琉璃。”
“好么?”荀彧停住脚步,将琉璃杯递给卫觊。卫觊接在手中,举起来,对着光,仔细查看。“令君,这只琉璃杯是上品,颜色纯净,气泡小而少,很难得啊。”
“你觉得这只琉璃杯能值多少钱?”
卫觊想了想。“这个不好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琉璃杯。年前我回乡省亲,在安邑见过类似的,但品质没有这个好,大概卖三千一只,而且不好买,据说要预定。”他笑了笑。“有人说这是贾牧囤积居奇,故意哄抬物价,说不定在豫州只卖几百钱。要说这贾牧不愧姓贾,生意做得真是精明。价格抬上去了,市面上也买不到,然后新年时送了一两只,花费不多,却极有面子,得者无不视之如宝。”
“为什么这么说?”荀彧很惊讶。
卫觊也很惊讶。“令君,你不知道吗?琉璃在豫州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我听说豫州诸郡学堂都用琉璃为窗,白天不用点灯。虽说郡学是聚才之地,可是能用来做窗户,这琉璃就算贵又能贵到哪儿去?这只琉璃杯的品质是好一些,可是与普通琉璃相比,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很可能只是制作工艺又有了提高,解决了某个困难而已,成本上并没有什么变化。物以稀为贵,安邑离中原太远,关禁重重,除了商人,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中原的情况,这才当作珍宝。”
“你觉得这只琉璃杯和窗琉璃没什么区别?”
“我觉得区别不大。我敢说,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有品质更好、式样不同的琉璃杯出现。吴王好奇技淫巧,重视工匠,新品层出不穷,其实都是舍本逐末……”
荀彧缓缓的摇了摇头。卫凯见状,拱手施礼。“请令君指正。”
荀彧接过琉璃杯,语重心长的说道:“伯儒,南阳军械与关中军械有什么区别?”
“呃……”卫觊神情窘迫。荀彧说完,转身抱着琉璃杯匆匆去了。卫觊眉头微皱,看着荀彧的背影沉吟不语。他觉得今天的荀彧与往常有些不太一样。
荀彧来到温室殿,天子正在殿前踱步,见荀彧快步走来,他停住脚步,看了片刻,主动迎了上来。
“令君见过杨修了?”
“见过了。本该立刻来向陛下回报,有些事比较紧,去了一趟司徒府,与刘巴交接一下。”
天子看到了荀彧手中的琉璃杯。“和这个有关?”
“是的,这是杨修所赠。”
荀彧将琉璃杯递了过去,随即将与杨修、刘巴见过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连他与刘巴的分歧都没有漏过,尤其是“黄龙见谯”。他虽然没有明言“黄龙见谯”与曹操有联系,但提醒的意思却非常明显。
天子把玩着琉璃杯,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荀彧很意外,天子对“黄龙见谯”的反应过于平静,似乎早就知道这件事,可他从来没有听天子提过。荀彧张了张嘴,觉得喉咙有些干涩。
天子看了荀彧一眼,嘴角微挑。“三年前,我就翻看过宫里的《五行志》,所有与黄龙有关的记载,我都知道,岂止谯有黄龙见,天下十三州,州州有黄龙见世的记载,除了黄龙还有凤凰,数不胜数。”
荀彧惊愕不已。“那陛下……”
“关于天命,我赞同刘巴的看法。”
荀彧没有再说。天子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他就不必再强谏了。天子不愿意入蜀,又将长公主嫁给孙策,说明他不肯听从天命的安排,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将孙策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天子等了片刻,不紧不慢地说道:“令君,博望苑可有适合做新居的地方?”
荀彧倒也不意外。他知道自己的行踪肯定会传到天子耳中,而他刚才的意见也很容易和博望苑联系起来。“博望苑已经荒芜了,修缮难度不小。”
“修一修吧。”天子将琉璃杯递还给荀彧。“父子相残这种皇家悲剧最好不要重演,重建博望苑,引以为鉴,花点钱也值。等伏贵人的孩子长大些,我就将他安置在博望苑,到时候请令君教导他为政之本。不管他将来是继承帝位,还是封王,又或者……做个普通人,都希望他能不失仁义之心,做个好人。”
“那……陛下呢?”
天子嘴角微挑,笑容苦涩。“令君,逆天而行总要有牺牲,大汉欲中兴,我不为牺牲,谁为牺牲?孟子云:天将大任于斯人,这个人也许是我,也许是吴王。不管是谁,这都是我们的命。他说,士不仅要知道,更要行道,所以究竟是舜避丹朱,还是丹朱避舜,是荀卿的礼法胜,还是孟子的仁义胜,不较量一下怎么知道?”
荀彧看着天子,就像第一天认识天子一般。他真的觉得,自己虽然辅佐了天子几年,朝夕相处,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天子。
“令君,如果你……”
“不,陛下,没有如果。”荀彧血往上涌,抗声道:“既然陛下已经做了决定,臣自然要陪陛下走一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荀彧出了大将军府,没有上车,沿着藳街往前走,鲍出见状,将杨修送的礼盒交给同伴,放进车里,自己快步赶上荀彧。
荀彧听到脚步声,笑道:“天子脚下,不用这么紧张。”
“喏。”鲍出应了一声,却还是寸步不离,按着腰间的长刀,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经过未央宫北门时,荀彧停了片刻。“文才,你知道这座门前站过多少英雄才俊吗?”
鲍出摇摇头。“属下心中,天下才俊无过令君者。”
荀彧笑笑。“那是你读书少,只看到眼前事。此门原本叫金马门,孝武帝时,天下英才进京都在此门待诏,东方朔便在其中。可惜,一代奇人,未有用武之地,反倒落了个滑稽之名。如今人不见了,金马也不见了,空余其门,令人感伤。”
他转过身,慢慢地向前走,转过宫墙角,走上章台街。鲍出跟在后面,看着荀彧微躬的背影,心中酸楚。他跟了荀彧几年,眼看着荀彧由一个英气勃勃,自信昂扬的名士变成了一个忧心忡忡的儒者,满头的乌发不知不觉的花白,猛然看去,就像一个年过耳顺的老人,谁能知道他正当壮年。
今天与杨修一见,他仿佛又老了几岁,背又驼了三分,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就像背负了一座看不见的大山。
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
荀彧沿着街道缓缓地向前走。皇宫附近,路上行人不多,倒是遇到一队缇骑。执金吾司马张辽带队,见到荀彧,张辽下马问侯,寒喧了几句。吕布曾向荀彧请计,吕小环在宫里也多得唐夫人指点,吕布与荀彧的关系也因此亲近,张辽等人也因此对荀彧非常客气,礼节周到。
两人分别,张辽重新上马,带着缇骑远去了。荀彧继续向前走,鲍出忽然说道:“令君,我觉得张司马看你的眼神不太对。”
荀彧顾自想着心思。“有什么不对?”
“他好像有话说。”
荀彧转过头,看了看远处张辽的背影,正好看到张辽转过路口,也回头看,见荀彧看他,挥手告别,消失在宫墙之后。荀彧回想了一下,觉得鲍出说得有理,刚才张辽的眼神的确有些不太对劲,只是他心里还想着杨修的事,没有留神。
“派人去问问他哪天休沐,我请他饮茶。”
“喏。”鲍出应了一声,叫过一个侍从,交待了一下。侍从领命,追张辽去了。
第1886章 身不由己
荀彧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司徒府。长安城原本只有丞相府,没有司徒府,天子迁都之后,就将司徒府安置在未央宫的东门里,便于传唤。司徒士孙瑞被孙策扣在江东几年,天子也一直没有再安排司徒,司徒掾刘巴就成了司徒府的负责人,实际上是有实无名的司徒。之所以没有委任他做司徒,是因为他的资历实在太浅了,难以服众。
士孙瑞要回来了,天子有心升他为太尉,主掌兵事,这司徒之位不能再空着,按例,司空赵温应该接任司徒。想到赵温,荀彧心里就隐隐的不安。赵温曾经和他提过一件事,郭嘉向赵温打听过种茶的事,现在杨修又在庐山发现野茶,袁夫人还发明了新的制茶法,这中间有没有联系?
荀彧一边想着,一边走进未央宫,来到司徒府。刘巴正在忙,看到荀彧进来,倒也不意外,让他且到后堂小座。荀彧是经常来的,也不拘礼,自到后堂坐下,找属吏烧水泡茶。水差不多沸腾的时候,刘巴进来了,卷着沾满墨渍的袖子,在一旁的水盆里洗手。
“这琉璃杯是哪来的?”刘巴一眼看到了案上的琉璃杯,上前拿了起来,对着阳光细看。“好杯,很洁净,气泡也少。”他曲指轻弹,声音清脆如磬,久久不绝。“大秦珍品?”
荀彧摇摇头。“汝南工坊新品。”
刘巴目光闪动。“杨修送的?”
荀彧点点头,把刚刚与杨修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刘巴仔细地听完,笑道:“这是冲着我来的啊。”
“有办法应对吗?”
“容我想想。”刘巴说道。荀彧让人用开水洗了杯子,取出竹罐,倒入一些茶叶,又浇入半杯开水,茶叶在热水中翻腾,舒展开来,上下沉浮。刘巴静静地看着,眼神微闪,却什么也没说。荀彧泡好茶,拿人将其中一杯送到刘巴面前。刘巴嗅了嗅,又浅浅的呷了一口,闭上眼睛,品味了一番,点了点头。
荀彧看着刘巴,一言不发。
刘巴放下杯子。“令君,从去年起,荆州的江南四郡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种茶了。目前还在试种阶段,但从他们选择的地点来看,所图不小。三五年内,只怕能种茶的地方都会种上茶。”
“这么多?”
“是的,所以我在想,也许孙策发现了茶的商机,需要大量的茶叶。”
“你有什么打算?”
“种茶需要时间,在江南能大量产出茶叶之前,我们至少还有三到五年时间。关中天气寒冷,益州却适合种茶,原本基础就不错。如果从益州大量收茶,再找到孙策打算销茶的地点,我们可以拔得头筹。”
荀彧点点头,又道:“计是好计,只可惜终非长久之计。”心里却又想起“黄龙见谯”的事,更添三分焦虑。各种迹象都不约而同的指向益州,难道曹操真的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孙策却如他的小霸王名号一样,只不过重演项羽的故事?
刘巴苦笑。“如今哪里还谈得上长久之计,关中行士家法,本就是竭泽而渔,三五年内如果还不能分出胜负,朝廷就只能闭关自守,待关东自乱,主动求胜是不太可能了。”
“你觉得关东会自乱?”
“不敢断言,只能说希望如此。”刘巴举起琉璃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若有所思。“人心苦不足,关东那些世家有多贪婪,你我都清楚。孙策若处置不当,自乱阵脚的可能并非没有。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荀彧诧异地看了一眼刘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刘巴引用得这么自然,看来最近对法家学问很是上心啊。不过从刘巴理财的手段来看,应该说原本就是法家的影子,他那一套基本就是桑弘羊的延续。
不过刘巴说的虽然直白,却也是实情。孙策实力雄厚,正面对抗,朝廷没什么取胜的希望,却也并非无路可走。孙策内部隐患不少,一旦处理不当,崩溃比崛起更快。当年项羽就是如此。
荀彧喜忧参半。
“子初,这琉璃杯的事,你要多费心,尽快想出办法应对。”荀彧收回心神,提醒道:“关中钱本来就不多,关中值钱的只有粮钱,一旦粮食外流,对我们不是好事。”
刘巴笑了一声:“所以我说,这士家之法行得不彻底,终究是个隐患。”
荀彧苦笑。他也在想这个问题。天子在关中推行士家之法,近似于秦的耕战,却不彻底,宗室、关中豪强被保留了下来,他们手中有大量的土地不受控制,杨修很可能看到了这个破绽,要用琉璃杯这样的奢侈品将宗室、豪强手中的粮食换走,逼着他们侵占士家的土地,让士家制度无疾而终。
如果让他们得逞,则关中不战自溃。
是继续推行士家法,将耕战之策进行到底,沿着秦国的老路再走一遍,还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荀彧进退两难。看起来,耕战几乎是朝廷自救的唯一机会,秦国因此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那绝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局面,他不想先祖荀卿的悲剧再来一遍。
可是他也清楚,这件事不由他说了算,甚至不由天子说了算,天子未必没有看到这一点,但他身不由己,已经回不了头了。总不能就这么放弃中兴的希望,坐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只要有一线机会,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可是他知不知道真正的威胁也许不是孙策,而是曹操?他为拯救大汉付出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只是为曹操的崛起提供机会?
难道说,大汉注定要亡,无论天子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
荀彧很绝望。他想了很久,抬起手轻轻的挥了挥,示意鲍出等人退下。刘巴会意,也让从吏退下,堂上只剩下他们二人。荀彧把“黄龙见谯”的事情说了一遍。刘巴也很惊讶,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幽幽地说道:“如果这真是天命,天命不可违。如果不是天命,令君又何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令君,且解燃眉之急,再思将来。”
荀彧皱眉,反问道:“难道你我也只顾眼前苟且,不顾将来?既然如此,何必救汉?”
刘巴摇摇头。“陆生有言,汤武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以秦而言,若扶苏继位,改秦法,行仁政,秦也未必二世而亡。陛下英武,从少受令君教导,仁义为本,并非天生刻薄,行秦法是权宜之计,未必是本意。以史为鉴,焉知他成功后不能行仁政?令君,你是关心则乱,未免拘泥了。”
第1887章 争以道
荀彧很矛盾。
他不赞成刘巴的建议。将胜利寄希望于孙策的内乱,将仁政寄希望于天子更化,都过于一厢情愿。
孙策在细节上或许有不足,但他在全局掌控上展现出来的能力令人惊叹。这样一个人会坐视内部分裂而无动于衷?他强调刺史的监察职能,剥离太守的兵权,足以说明他明白平衡的重要性。新朝鼎立,可以造就一批军功权贵,这些人不乱,天下不会乱。孙策设首相、计相,放民权、财权,唯独将兵权掌握在手中不放,都表明他清楚什么可以放,什么不可以放。
至于后者,长安城南的博望苑可以证明此路不通。孝武帝当初也曾说三十年治乱,三十年升平,可惜终他一生,这个愿望都没能达成,反而亲手毁掉了培养的接班人。蒋干约他在博望苑见面,孙策请杨彪梳理官制演变,这些可能有为眼前政局服务的用意,但也表明孙策对此有所认识,寄希望于天子自我约束、自我更化,远不如希望孙策来得实际一些。
但他不能和刘巴说这些。刘巴的思路和天子更接近,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议。况且这些话,他只能对天子说,不宜到处宣扬,免得让人觉得他和天子离心。
天子已经很难了,他不能再给天子找麻烦。
荀彧和刘巴商量了一些应对经济困难的事,便起身告辞了。他先到尚书台坐了一会,梳理一下思路。刚坐下不久,卫觊便匆匆走了进来,见荀彧在座,他喜出望外,连忙上前施礼。他刚刚见过天子,天子召集大臣议事,派人来请荀彧,正好荀彧不在,卫觊便代替他去了。
“陛下说,令君一回来,就请令君去一趟。”
“什么事,这么急?”
“令君,明天是朝会啊,大将军长史入朝,明天肯定要出席朝会。”
荀彧一拍额头,如梦初醒。他这两天一直在找杨修,连时间都忘了。天子勤政,五日一朝,从不缺省,明天便是常朝之日,杨修以大将军长史的身份入朝,不管他最后能不能真的执掌朝政,按理说,朝会都要参加的。天子让他事先和杨修见一面,为的也是摸清杨修的底细,好有所准备。
荀彧起身欲走,卫觊连忙拦住。“令君,那份官制史稿你带了吗?你要是没带,我拿给你。对了,还有一份杨长史的奏疏抄本,这次议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两项。”
荀彧眼神微闪。“有劳伯儒。”
卫觊转身入室,取来两份文稿,又将刚才众人的意见简略的说了一遍。荀彧听完,又向卫觊拱拱手,转身出门。卫觊看着荀彧离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抚了抚心口。手还没放下,门口一暗,荀彧又走了进来,见卫觊这副模样,笑了笑。
“我拿点东西。”匆匆进屋,从杨修送的琉璃杯中取出一只。卫觊正自尴尬,见到这琉璃杯,立刻赞了一句。“好琉璃。”
“好么?”荀彧停住脚步,将琉璃杯递给卫觊。卫觊接在手中,举起来,对着光,仔细查看。“令君,这只琉璃杯是上品,颜色纯净,气泡小而少,很难得啊。”
“你觉得这只琉璃杯能值多少钱?”
卫觊想了想。“这个不好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琉璃杯。年前我回乡省亲,在安邑见过类似的,但品质没有这个好,大概卖三千一只,而且不好买,据说要预定。”他笑了笑。“有人说这是贾牧囤积居奇,故意哄抬物价,说不定在豫州只卖几百钱。要说这贾牧不愧姓贾,生意做得真是精明。价格抬上去了,市面上也买不到,然后新年时送了一两只,花费不多,却极有面子,得者无不视之如宝。”
“为什么这么说?”荀彧很惊讶。
卫觊也很惊讶。“令君,你不知道吗?琉璃在豫州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我听说豫州诸郡学堂都用琉璃为窗,白天不用点灯。虽说郡学是聚才之地,可是能用来做窗户,这琉璃就算贵又能贵到哪儿去?这只琉璃杯的品质是好一些,可是与普通琉璃相比,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很可能只是制作工艺又有了提高,解决了某个困难而已,成本上并没有什么变化。物以稀为贵,安邑离中原太远,关禁重重,除了商人,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中原的情况,这才当作珍宝。”
“你觉得这只琉璃杯和窗琉璃没什么区别?”
“我觉得区别不大。我敢说,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有品质更好、式样不同的琉璃杯出现。吴王好奇技淫巧,重视工匠,新品层出不穷,其实都是舍本逐末……”
荀彧缓缓的摇了摇头。卫凯见状,拱手施礼。“请令君指正。”
荀彧接过琉璃杯,语重心长的说道:“伯儒,南阳军械与关中军械有什么区别?”
“呃……”卫觊神情窘迫。荀彧说完,转身抱着琉璃杯匆匆去了。卫觊眉头微皱,看着荀彧的背影沉吟不语。他觉得今天的荀彧与往常有些不太一样。
荀彧来到温室殿,天子正在殿前踱步,见荀彧快步走来,他停住脚步,看了片刻,主动迎了上来。
“令君见过杨修了?”
“见过了。本该立刻来向陛下回报,有些事比较紧,去了一趟司徒府,与刘巴交接一下。”
天子看到了荀彧手中的琉璃杯。“和这个有关?”
“是的,这是杨修所赠。”
荀彧将琉璃杯递了过去,随即将与杨修、刘巴见过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连他与刘巴的分歧都没有漏过,尤其是“黄龙见谯”。他虽然没有明言“黄龙见谯”与曹操有联系,但提醒的意思却非常明显。
天子把玩着琉璃杯,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荀彧很意外,天子对“黄龙见谯”的反应过于平静,似乎早就知道这件事,可他从来没有听天子提过。荀彧张了张嘴,觉得喉咙有些干涩。
天子看了荀彧一眼,嘴角微挑。“三年前,我就翻看过宫里的《五行志》,所有与黄龙有关的记载,我都知道,岂止谯有黄龙见,天下十三州,州州有黄龙见世的记载,除了黄龙还有凤凰,数不胜数。”
荀彧惊愕不已。“那陛下……”
“关于天命,我赞同刘巴的看法。”
荀彧没有再说。天子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他就不必再强谏了。天子不愿意入蜀,又将长公主嫁给孙策,说明他不肯听从天命的安排,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将孙策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天子等了片刻,不紧不慢地说道:“令君,博望苑可有适合做新居的地方?”
荀彧倒也不意外。他知道自己的行踪肯定会传到天子耳中,而他刚才的意见也很容易和博望苑联系起来。“博望苑已经荒芜了,修缮难度不小。”
“修一修吧。”天子将琉璃杯递还给荀彧。“父子相残这种皇家悲剧最好不要重演,重建博望苑,引以为鉴,花点钱也值。等伏贵人的孩子长大些,我就将他安置在博望苑,到时候请令君教导他为政之本。不管他将来是继承帝位,还是封王,又或者……做个普通人,都希望他能不失仁义之心,做个好人。”
“那……陛下呢?”
天子嘴角微挑,笑容苦涩。“令君,逆天而行总要有牺牲,大汉欲中兴,我不为牺牲,谁为牺牲?孟子云:天将大任于斯人,这个人也许是我,也许是吴王。不管是谁,这都是我们的命。他说,士不仅要知道,更要行道,所以究竟是舜避丹朱,还是丹朱避舜,是荀卿的礼法胜,还是孟子的仁义胜,不较量一下怎么知道?”
荀彧看着天子,就像第一天认识天子一般。他真的觉得,自己虽然辅佐了天子几年,朝夕相处,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天子。
“令君,如果你……”
“不,陛下,没有如果。”荀彧血往上涌,抗声道:“既然陛下已经做了决定,臣自然要陪陛下走一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