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533
王凌眨着眼睛,欲言又止。王允苦笑道:“我刚刚梦到他了,他浑身是血,和袁隗、袁基一样。他不敢一个人上路,要等我一起。呵呵,临事而惧,外勇内怯,他这毛病一辈子也没改掉,死了依然如此。”
王凌等人脸色大变,都觉得背后阴森森的。袁氏被诛,他们对背后的原委都一清二楚。
“彦云,我王氏子弟虽然都通晓武艺,却以你最为突出,本想找机会安排你领军,可惜……”王允顿了顿,喘了几口气。王盖连忙取过水,递到王允嘴边。王允喝了两口,将王盖的手推开,眼睛盯着王凌。“天子偏安,袁氏中途而废,‘风雨漂摇,维音哓哓’,天下大乱在即,儒生无益于事,能平天下者唯兵强马壮耳。你既在天子左右,当助天子平天下,兴太平,切不可见利忘义,违背本心。岂不闻圣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王凌心有同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叔父放心,我一定谨遵守叔父教诲。”
王允又转身看向王盖等人,目光从四人脸上一一扫过,带着些许不舍。“天子聪慧,又有荀文若辅佐,若上苍护佑,不失为中兴之主。尔等虽不如彦云,却也不可妄自菲薄,当为苍生尽绵薄之力。文为案牍之吏,武为执戟之卒,不可有畏难之心,苟且之意,违此言者,非我王氏子弟。”
“喏。”王盖等人心中清楚,这大概就是王允的遗言了,纷纷拜倒,痛哭失声。
王允吁了一口气。“取纸笔来,我当上书天子。”
“阿翁……”
王允抬起手,打断了王盖,凄然一笑。“大丈夫直道而行,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事虽不成,我问心无愧,临行自陈,不使腐儒污我清白。”
王盖还待再说,王凌却明白了王允的意思,示意王晨速取纸笔来。王允上书天子并不是要请罪,他是要自己给自己作史,不让别人有抹黑他的机会。蔡邕在襄阳著史,仰仗孙策供养,以后写到王允肯定没什么好话。王允留下这篇自陈,按例会在宫中留档,将来蔡邕著史,总不能偏离太远。就算蔡邕视而不见,他们也可以将这篇文章流布天下,自证清白。
王晨取来纸笔,交给王盖。王盖端身而坐,秉笔抚纸,恭听王允口述。
王允出了一会儿神,脑海中浮现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幕幕清晰无比。他神情渐渐平静下来,就连原本浑浊的眼睛都变得明亮了几分,灰暗的脸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臣允,太原祁县一鄙人也。幼承家训,五岁诵诗书,习洒扫。八岁入小学,诵圣人之言,受笾豆之教……”
……
韩遂轻轻放下孙策的亲笔信,又接过蒋干递过来的礼单,瞟了一眼,也放在案上,曲指轻叩。
“孙将军好大的手笔。一千套军械,两百套马铠,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如何承受得起。”
韩遂脸色很平静,平静得有些不正常,让蒋干心里很没底。蒋干苦笑道:“将军,礼物再重,也无法弥补孙将军的懊悔之情。孙将军与令郎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令郎临阵殒身,孙将军如折手足,痛不可当,与当初闻三弟噩耗一般无二,当日便息战求和,赎回令郎遗体收敛……”
蒋干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他原本在河东,正与贾诩商谈合作的事,韩银阵亡之后,孙策立刻派人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送到河东,又附了一封亲笔信,让他赶到长安来一趟,向韩遂当面解释这件事。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影响孙策的整体战略,所以立刻向贾诩辞行,星夜兼程赶到长安,拜见韩遂。他要成为第一个向韩遂通报这个消息的人,不给任何人可趁之机。
韩遂低着头,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抬起头,他双眼通红,脸上全是泪痕。蒋干看在眼中,这才松了一口气。韩遂伤心才正常,长子死了哪有不伤心的,如果不伤心,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不肯接受孙策的歉意。伤心了,落泪了,说明他的心结打开了,承认了事实。
韩遂取出手巾,擦了擦脸,哑着嗓子说道:“子翼刚才说,孙将军的三弟出了意外?”
“哦,这件事说来话长。”蒋干把孙翊的事说了一遍。这是他路上就想好的说辞。心结唯心可解。上阵搏杀,伤亡在所难免,不管他是韩遂的儿子还是孙策的弟弟都有可能阵亡。孙策为了换回孙翊的遗体,释放了刺杀他的何颙,却不肯放回被何颙牵连的张邈。为了换回韩银的遗体,他送回了韩荀。韩荀当然不能和何颙相比,但孙策因此放弃了围歼袁绍的机会,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可以说,孙策没有把韩银当普通将领,而是和孙翊一样看待,韩银的阵亡绝非孙策有意而为之,真是一场意外。
这一点比任何厚重的礼物都重要。孙策不怕韩遂的报复,但他也不想平白无故的和韩遂结仇。
“杀我儿的张郃是何等样人?”
“此人是河间鄚人,与名士张超是同族,家传的武艺,河北有名的高手,家中部曲善使古戟,号为大戟士,被袁绍授以重任,作为亲卫骑。令郎子义说将军当年入京,袁绍无礼,一直想寻袁绍的晦气,孙将军当时就提醒他注意这个张郃,苦劝不得,只得为令郎准备最好的军械。唉,佳兵不祥,如果他没有这么做,也许令郎也不会出这样的意外。孙将军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就后悔莫及。”
韩遂听了,一声长叹,心里最后一丝怀疑也烟消云散。说来说去,都是韩银自己作死,怨不得孙策。孙策能做的都做了,谁能想到韩银会被自己的长矛杀死?除了佳兵不祥之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释。
第1494章 无往不利
韩遂设宴,为蒋干洗尘。新丧长子,心情不佳,韩遂只喝了两杯就退席了,由成公英作陪。
蒋干以前就见过成公英,知道他是韩遂的心腹,对韩遂的影响力甚至还超过韩银、阎行。他赶来长安见韩遂,与成公英交流也是流程之一。要化解这个麻烦,不仅需要打消韩遂心里的芥蒂,还要在韩遂身边形成一个良性氛围,不能让人有机会在韩遂面前进谗言。成公英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元杰兄,熟悉麹义吗?”蒋干举起酒杯,向成公英示意。
“有所耳闻。他这次也出战了吗?”
“他战死在龙渊。”蒋干呷了一口酒。“临死前,他委托孙将军将他埋在汝南故土。孙将军答应了,却没来得及问他祖居何县,麹家移居凉州多年,汝南知晓麹家的已经不多,如果元杰兄能帮助打听一下,让麹义早日入土为安,那就最好不过了。”
成公英骇然。“敢问其详。”
蒋干把当时的情况说了一遍。成公英听说孙策亲自率部突阵,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情况,再来理解官渡之战便多了一分感触。孙策实力不如袁绍,不得不全力以赴,即使如此,他也是将韩银安排到最后,当作胜负手,并没有像使用阎行、马超那样委韩银以重任。马超身为孙策的义从骑,几次突阵,官渡之战时更是随孙策突击,重创袁绍,危险不言而喻。阎行独领一部,游弋于疆场之上,随时可能与数倍于己的胡骑相遇,更是险相环生,即使如此,阎行还是屡建战功。
和他们一比,韩银真是不堪大用。
“几次作战,西凉勇士都帮了孙将军大忙,孙将军非常感激,本想与韩马二位将军结百年盟好,没想到出了这样的意外,实在遗憾,愧对韩将军。当初他还希望少将军返回西凉,能与马孟起并肩,平定凉州,重开丝路,现在……”蒋干叹了一口气,说不出的遗憾。“只能让马孟起独任其职了。”
成公英吃了一惊。“马孟起要回凉州?”
“是啊,如果我猜得不错,他可能已经在路上了。从韩将军这里离开后,我就要去见马将军,和他商谈相关事宜,准备用南阳丝帛和他交换战马。这件事本来也要与韩将军谈的,现在少将军不幸身故,孙将军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成公英听得心惊肉跳,经过凉州的丝帛数量很大,利润丰厚,如果让马腾独吞了,对韩遂不是什么好消息。他打量了蒋干片刻,忍不住问道:“南阳丝帛数量那么大,马家吃得下吗?”
蒋干犹豫片刻。“元杰兄,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听听就行了,千万不能外泄。”
见蒋干说得严重,成公英不敢大意,连忙答应,承诺绝不外传。蒋干说道:“孙将军已经造出了能在海上通行的大船,以后荆豫扬三州的商贸大部分会从海上走,不再取道凉州。之所以和马家合作,只是为了战马。”
成公英盯着蒋干半晌没说话。这的确是个大秘密。据他所知,朝廷一直在谋求安定凉州,一方面是稳定后方,保证关中的安全;一方面是重开商路,利用荆豫的商品牟利,尤其是丝帛。南阳改进了织机,丝帛的产量增长很快,成本迅速下降,转运丝帛贩卖的利润更加丰厚。如果孙策将大部分生意改从海路,朝廷的计划就落空了。平定凉州需要大量的钱粮,如果花了钱却没有得到期望的收益,朝廷原本就虚弱的元气很可能就此断绝,对孙策来说自然是莫大的利好。
这是孙策为朝廷挖的一个坑。蒋干把这个秘密告诉他,自然是孙策要向韩遂表示诚意。孙策愿意和韩遂、马腾结盟就是为了购买战马,有韩遂制衡马腾,马腾就不能随意提价,在这种情况下,与韩遂结怨,让马腾一家独大对孙策有百害而无一利。
成公英是聪明人,他明白了蒋干的意思。说一千,道一万,其他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即使韩遂不相信蒋干的解释,他也应该相信孙策出于利益的考量。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孙策都没有必要对韩银不利,这确实是个意外。
“马腾本是关中人,他在凉州根基有限,恐怕未必能满足孙将军的要求。”成公英有意无意地提醒道。
“的确如此。不过马超骁勇善战,天赋极佳,又有孙将军的支持,就算时间久一点,十年左右也能平定凉州。江东缺马,这终究是个软肋。韩将军是凉州名士,影响力非马将军可比,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奈何出了这样的事……”蒋干叹了一口气。“韩将军坐镇关中,护卫天子,阎行镇洛阳,韩将军的其他几个儿子年少,一时难当大任,孙将军没有其他选择,只好让马家勒索了。”
“阎行坐镇洛阳?”
“没错,阎行先后立功,孙将军对他非常信任,已经决定让他掌骑兵,随鲁肃坐镇洛阳。”
成公英没有再说什么。孙策让鲁肃、阎行坐镇洛阳,这个举动蕴藏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味。洛阳是大汉故都,孙策悍然派人进驻洛阳,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再屈从朝廷旨意,轻则为权臣,重则竖起代汉的大旗,向天下人表明他建立新朝的野心。
争霸天下,骑兵必不可少,而这偏偏是孙策的软肋,所以他明知会被马腾勒索也只能与马腾合作。可想而知,有了这个机会,马家崛起之势无人可挡,马援的故事又要重演一遍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关系重大,成公英也不敢擅作主张,以更衣为借口起身离席,来到后院,向韩遂报告。韩遂听完,沉吟半晌。“元杰,即使孙策击败了袁绍,他的声望也不如袁绍,袁绍尚且受挫,何况他,这时候进驻洛阳,是不是太冒失了?”
“将军,孙策此举看似激进,实则留有余地,更多的是向朝廷表示愤怒,并没有真正与朝廷决裂。作为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来说,他已经足够稳重。袁绍受挫,就算他想韬光养晦,朝廷就能不对付他吗?既然不能示弱,索性示强,未尝不是一种策略。”
韩遂点点头,用力拍了拍凭几扶手。“元杰,你去和蒋干谈,总不能我死了长子,却让马腾独得丝路之利,再怎么说,也该让我分一杯羹。”
第1495章 争势
荀彧放下王允的自陈表,一声长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王允死了。他的功和过,都写在这一份自陈表中,虽不免有辩解之词,却是王允的内心写照。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问心无愧。如果说有遗憾,大概也只是杀袁隗、袁基等人,他做了袁绍手中的刀,做了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
“令君,如何处置为好?”天子打量着荀彧,脸色平静。
荀彧十指交叉,思索了好一阵,才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傅一生当得起直道而行四字,陛下还是宜依故事遣使祭拜,以慰老臣之心。这份自陈表就留在宫中存档,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吧。”
“也罢。”天子点点头,将王允的自陈表交给近侍,让他们存档。看着近侍离开,他忽然说道:“令君,你还记得孙策要借宫中图籍的事吗?”
荀彧诧异地看着天子。他当然记得这件事,但他觉得很不妥,所以强烈反对这件事。宫中图籍是朝廷尊严,岂能外借。天子此刻再次提起这件事,是铁了心要借了?
“今年关中虽然没有像去年一样的大旱,但雨水不如往年,歉收是必然的事。袁绍败亡,孙策又抢占了洛阳,朝廷该怎么办?令君,用不了几日,孙策的报捷文书就会送到长安,你觉得还能像上次一样拖延数月不理吗?”
荀彧眉头紧皱,头有点疼。天子说得有理,如今没有人能够牵制孙策了,置之不理形同纵容,孙策抢占洛阳,已经形成既成事实,朝廷不表态就等于示弱,只会让孙策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为所欲为,会让朝廷更加难堪。一旦朝廷威严扫地,到时候有野心的就不止孙策一人了。
朝廷必须及时表态,可是怎么表态?孙策已经占了洛阳,朝廷能让他退出去吗?孙策与袁绍这场战事如何定性?袁绍矫诏在先,又主动率部攻击孙策,他当然不可能是正义的。可孙策就是正义的吗?他们父子坐据三州,四分天下有其一,虽然没有像袁绍一样以诏书行事,可他的危害也远远大于袁绍。
进亦难,退亦难。王允死得真及时,他不用再考虑这些事了。刹那间,荀彧居然有些羡慕王允,至少他走的时候朝廷还保留着起码的尊严,还可以给他身后哀荣。
“陛下,袁绍败亡,孙策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他派兵进驻洛阳,异志已萌,就算陛下愿意忍辱负重,他也未必肯输粮入关中,朝廷不过自取其辱而已。臣以为,孙策虽胜,损失亦巨,朝廷攻虽不足,守则有余,与其委屈求全,不如整军备战,以示朝廷不可辱之意。若孙策知进退,则朝廷再借以部分图籍,以示安抚不迟。”
天子目光一闪。“若孙策不知进退,朝廷当如何应付?”
“传檄天下,宣布孙策为逆臣,召天下州郡勤王,太尉驻潼关,陛下守蓝田,以示两路进讨之意,再命袁谭、曹昂取其北,曹操取其西,纵使不胜,以足以令孙策不敢轻举妄动。”
天子想了想,笑了起来。“令君,你这算是连横还是合纵?”
荀彧苦笑。“陛下,此计既非连横,亦非合纵,只不过是无奈之举,只能取一时之效。当务之急,还是当平定凉州,开拓西域商路,以商贸之利养兵。荆豫扬三州虽富,却无战马,朝廷背靠凉州,若能收凉州士马为己用,未必无一战之力。陛下有自强之意,天下方不敢轻视朝廷,大汉方有中兴之机。若一味示弱,人人以为朝廷可欺,争相与孙策交易,幽并凉之良马会聚于东南,朝廷岂有幸存之理?”
天子沉吟良久。“令君所言甚是,上兵伐谋,举国争势,三面合围,力虽有不足,势足以屈人。纵使唤不胜,闭关自守,亦不失高祖奠基之业,可保炎汉之火不灭,总比做傀儡强。”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荀彧。“凉州出名将,凉州三明威震天下。皇甫规、张奂有清名于世,子弟皆为朝廷效力,段颎却误入歧途,名声受污,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是不是该有所提拔,以示朝廷忘过记善之意?我听说贾诩与段颎同为姑臧人,曾托段颎之名而脱身,若能因此说服贾诩,则并州亦可为朝廷所有。”
荀彧略作思索,颌首赞道:“臣以为陛下此言可用。不过为段颎正名之前,不妨先为董卓正名。”
“为董卓正名?”
“是的。陛下还记得李儒写过的那篇文章吗?”
天子点点头。他当然记得。那篇文章已经在长安传得人人皆知,引起了轩然大波,王允因此卧床不起,再也没有公开露过面。只不过朝中党人势力不小,李儒又是依附董卓的小人,所以明知李儒所说都是事实也没有人会公开赞同李儒的说法,更谈不上为董卓翻案。现在荀彧提出这一点,的确需要勇气,也是机会到了。袁绍战败,王允身死,党人势力受到重创,没多少人敢站出来强行阻挠。
“贾诩也曾是董卓故吏,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越是董卓的从子,胡轸等人皆是董卓旧部,如果朝廷肯为董卓正名,他们必然感激朝廷。”
“可是临洮董家被皇甫太尉灭了门。”
荀彧不以为然。“这是报应,董卓动辄杀人灭门,这是上苍对他的报应。朝廷为董卓正名,并非说他无过,即使是李儒的文章也不敢这么说,只是记取董卓之功,予以安抚之意。牛辅、董越皆是苟且之辈,只顾自己的富贵,何曾有为董卓报仇的勇气。他们降了,贾诩独木难支,再为段颎正名,他自然不会拒绝。否则就算他有意,也会顾忌牛辅、董越等人,不敢有所表示。”
天子连连点头,笑道:“还是令君考虑周全。就依令君的建议去做。如果贾诩等人也能与朝廷共进退,则孙策欲取良马就更难了。”他转了转眼睛,又道:“令君,讨平凉州,当以何人为将?”
荀彧打量着天子,苦笑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又何必再考校臣?”
天子有点不好意思,难得地露出几分羞涩。“那……令君以为可行否?”
“陛下,这不是可行不可行的事,而是势在必行。高祖、光武取天下,皆身当锋矢,陛下欲中兴大汉,又岂能例外。臣不会阻止陛下,臣只是希望陛下不要争于求成,更不要以万乘之尊逞匹夫之勇。大汉中兴,需要的是有知人善任,敢于担当的英主,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
天子若有所思,微微颌首。“令君放心,朝廷有温侯这样的骑将,我又何必身自挑战。”
荀彧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躬身而拜。“如此,则天下之幸。”
第1496章 不破不立
天子拍了拍手,唐氏带着两个宫女,端着一些酒浆走了进来。进了门,唐氏的一双眼睛就落在荀彧的身上,片刻也舍不得离开。荀彧窘迫之极,低着头,不敢迎视。天子看得清楚,眼中露出促狭的笑意。唐氏入座,宫女将酒浆摆在案上,退了出去。唐氏提起浆瓶,倒了两杯用泉水浸过的果浆,一杯推到天子面前,一杯推到荀彧面前。荀彧低头接过,握在手心,浅浅的啜了一口。
“谢弘农王夫人。”
“错了。”天子轻声说道。
“错了?”荀彧犹豫了片刻,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天子。“那臣该怎么称呼?”
“是啊,叫弘农王夫人,对我亡兄不敬,他无过被废,是奸佞所为,这帝号应该保留。叫太后,似乎也不妥。”天子似笑非笑地看了荀彧一眼,又道:“我可以称她为嫂嫂,你又不能称为她妹妹,不如暂且就称为夫人吧。令君,你看如何?”
“这……”荀彧岂能听不出天子的言外之意,吓得手一抖,差点打翻了手中的果浆。他连忙放下杯子,向后退了一步,拜倒在地。“陛下,此举与礼法不合,万万不可。”
“是的,此举的确与礼法不合。不过现在是乱世,存亡之际,顾不得那么多了。将来,如果还有将来的话,有史臣记载此事,希望他们能体谅我等为扶危济困的权宜之际,笔下留情。”
“陛下,这和大汉有什么关系?”
“那当然有关系。”天子不容置疑的说道:“先帝只有子女三人,我兄长不幸为奸臣所害,姊姊已然成年,随时可能出嫁,我为挽救大汉天下,也很难久居长安,朝廷里的事可以交给令君,宫里的事却交给谁?嫂嫂在宫中多年,熟知礼节,由她来主事,我放心。”
荀彧叩头道:“陛下,是臣疏忽,未能为陛下及时立后……”
“立后也没用,皇后年幼,如何能当大事,如果交给后家,只怕外戚之祸又起。想来想去,还是交给嫂嫂合适。”天子伸手安住荀彧的肩膀,笑盈盈地说道:“只有如此,我才能放心的将长安交给令君。令君,为了大汉,委屈一下吧。”
王凌等人脸色大变,都觉得背后阴森森的。袁氏被诛,他们对背后的原委都一清二楚。
“彦云,我王氏子弟虽然都通晓武艺,却以你最为突出,本想找机会安排你领军,可惜……”王允顿了顿,喘了几口气。王盖连忙取过水,递到王允嘴边。王允喝了两口,将王盖的手推开,眼睛盯着王凌。“天子偏安,袁氏中途而废,‘风雨漂摇,维音哓哓’,天下大乱在即,儒生无益于事,能平天下者唯兵强马壮耳。你既在天子左右,当助天子平天下,兴太平,切不可见利忘义,违背本心。岂不闻圣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王凌心有同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叔父放心,我一定谨遵守叔父教诲。”
王允又转身看向王盖等人,目光从四人脸上一一扫过,带着些许不舍。“天子聪慧,又有荀文若辅佐,若上苍护佑,不失为中兴之主。尔等虽不如彦云,却也不可妄自菲薄,当为苍生尽绵薄之力。文为案牍之吏,武为执戟之卒,不可有畏难之心,苟且之意,违此言者,非我王氏子弟。”
“喏。”王盖等人心中清楚,这大概就是王允的遗言了,纷纷拜倒,痛哭失声。
王允吁了一口气。“取纸笔来,我当上书天子。”
“阿翁……”
王允抬起手,打断了王盖,凄然一笑。“大丈夫直道而行,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事虽不成,我问心无愧,临行自陈,不使腐儒污我清白。”
王盖还待再说,王凌却明白了王允的意思,示意王晨速取纸笔来。王允上书天子并不是要请罪,他是要自己给自己作史,不让别人有抹黑他的机会。蔡邕在襄阳著史,仰仗孙策供养,以后写到王允肯定没什么好话。王允留下这篇自陈,按例会在宫中留档,将来蔡邕著史,总不能偏离太远。就算蔡邕视而不见,他们也可以将这篇文章流布天下,自证清白。
王晨取来纸笔,交给王盖。王盖端身而坐,秉笔抚纸,恭听王允口述。
王允出了一会儿神,脑海中浮现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幕幕清晰无比。他神情渐渐平静下来,就连原本浑浊的眼睛都变得明亮了几分,灰暗的脸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臣允,太原祁县一鄙人也。幼承家训,五岁诵诗书,习洒扫。八岁入小学,诵圣人之言,受笾豆之教……”
……
韩遂轻轻放下孙策的亲笔信,又接过蒋干递过来的礼单,瞟了一眼,也放在案上,曲指轻叩。
“孙将军好大的手笔。一千套军械,两百套马铠,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如何承受得起。”
韩遂脸色很平静,平静得有些不正常,让蒋干心里很没底。蒋干苦笑道:“将军,礼物再重,也无法弥补孙将军的懊悔之情。孙将军与令郎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令郎临阵殒身,孙将军如折手足,痛不可当,与当初闻三弟噩耗一般无二,当日便息战求和,赎回令郎遗体收敛……”
蒋干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他原本在河东,正与贾诩商谈合作的事,韩银阵亡之后,孙策立刻派人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送到河东,又附了一封亲笔信,让他赶到长安来一趟,向韩遂当面解释这件事。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影响孙策的整体战略,所以立刻向贾诩辞行,星夜兼程赶到长安,拜见韩遂。他要成为第一个向韩遂通报这个消息的人,不给任何人可趁之机。
韩遂低着头,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抬起头,他双眼通红,脸上全是泪痕。蒋干看在眼中,这才松了一口气。韩遂伤心才正常,长子死了哪有不伤心的,如果不伤心,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不肯接受孙策的歉意。伤心了,落泪了,说明他的心结打开了,承认了事实。
韩遂取出手巾,擦了擦脸,哑着嗓子说道:“子翼刚才说,孙将军的三弟出了意外?”
“哦,这件事说来话长。”蒋干把孙翊的事说了一遍。这是他路上就想好的说辞。心结唯心可解。上阵搏杀,伤亡在所难免,不管他是韩遂的儿子还是孙策的弟弟都有可能阵亡。孙策为了换回孙翊的遗体,释放了刺杀他的何颙,却不肯放回被何颙牵连的张邈。为了换回韩银的遗体,他送回了韩荀。韩荀当然不能和何颙相比,但孙策因此放弃了围歼袁绍的机会,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可以说,孙策没有把韩银当普通将领,而是和孙翊一样看待,韩银的阵亡绝非孙策有意而为之,真是一场意外。
这一点比任何厚重的礼物都重要。孙策不怕韩遂的报复,但他也不想平白无故的和韩遂结仇。
“杀我儿的张郃是何等样人?”
“此人是河间鄚人,与名士张超是同族,家传的武艺,河北有名的高手,家中部曲善使古戟,号为大戟士,被袁绍授以重任,作为亲卫骑。令郎子义说将军当年入京,袁绍无礼,一直想寻袁绍的晦气,孙将军当时就提醒他注意这个张郃,苦劝不得,只得为令郎准备最好的军械。唉,佳兵不祥,如果他没有这么做,也许令郎也不会出这样的意外。孙将军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就后悔莫及。”
韩遂听了,一声长叹,心里最后一丝怀疑也烟消云散。说来说去,都是韩银自己作死,怨不得孙策。孙策能做的都做了,谁能想到韩银会被自己的长矛杀死?除了佳兵不祥之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释。
第1494章 无往不利
韩遂设宴,为蒋干洗尘。新丧长子,心情不佳,韩遂只喝了两杯就退席了,由成公英作陪。
蒋干以前就见过成公英,知道他是韩遂的心腹,对韩遂的影响力甚至还超过韩银、阎行。他赶来长安见韩遂,与成公英交流也是流程之一。要化解这个麻烦,不仅需要打消韩遂心里的芥蒂,还要在韩遂身边形成一个良性氛围,不能让人有机会在韩遂面前进谗言。成公英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元杰兄,熟悉麹义吗?”蒋干举起酒杯,向成公英示意。
“有所耳闻。他这次也出战了吗?”
“他战死在龙渊。”蒋干呷了一口酒。“临死前,他委托孙将军将他埋在汝南故土。孙将军答应了,却没来得及问他祖居何县,麹家移居凉州多年,汝南知晓麹家的已经不多,如果元杰兄能帮助打听一下,让麹义早日入土为安,那就最好不过了。”
成公英骇然。“敢问其详。”
蒋干把当时的情况说了一遍。成公英听说孙策亲自率部突阵,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情况,再来理解官渡之战便多了一分感触。孙策实力不如袁绍,不得不全力以赴,即使如此,他也是将韩银安排到最后,当作胜负手,并没有像使用阎行、马超那样委韩银以重任。马超身为孙策的义从骑,几次突阵,官渡之战时更是随孙策突击,重创袁绍,危险不言而喻。阎行独领一部,游弋于疆场之上,随时可能与数倍于己的胡骑相遇,更是险相环生,即使如此,阎行还是屡建战功。
和他们一比,韩银真是不堪大用。
“几次作战,西凉勇士都帮了孙将军大忙,孙将军非常感激,本想与韩马二位将军结百年盟好,没想到出了这样的意外,实在遗憾,愧对韩将军。当初他还希望少将军返回西凉,能与马孟起并肩,平定凉州,重开丝路,现在……”蒋干叹了一口气,说不出的遗憾。“只能让马孟起独任其职了。”
成公英吃了一惊。“马孟起要回凉州?”
“是啊,如果我猜得不错,他可能已经在路上了。从韩将军这里离开后,我就要去见马将军,和他商谈相关事宜,准备用南阳丝帛和他交换战马。这件事本来也要与韩将军谈的,现在少将军不幸身故,孙将军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成公英听得心惊肉跳,经过凉州的丝帛数量很大,利润丰厚,如果让马腾独吞了,对韩遂不是什么好消息。他打量了蒋干片刻,忍不住问道:“南阳丝帛数量那么大,马家吃得下吗?”
蒋干犹豫片刻。“元杰兄,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听听就行了,千万不能外泄。”
见蒋干说得严重,成公英不敢大意,连忙答应,承诺绝不外传。蒋干说道:“孙将军已经造出了能在海上通行的大船,以后荆豫扬三州的商贸大部分会从海上走,不再取道凉州。之所以和马家合作,只是为了战马。”
成公英盯着蒋干半晌没说话。这的确是个大秘密。据他所知,朝廷一直在谋求安定凉州,一方面是稳定后方,保证关中的安全;一方面是重开商路,利用荆豫的商品牟利,尤其是丝帛。南阳改进了织机,丝帛的产量增长很快,成本迅速下降,转运丝帛贩卖的利润更加丰厚。如果孙策将大部分生意改从海路,朝廷的计划就落空了。平定凉州需要大量的钱粮,如果花了钱却没有得到期望的收益,朝廷原本就虚弱的元气很可能就此断绝,对孙策来说自然是莫大的利好。
这是孙策为朝廷挖的一个坑。蒋干把这个秘密告诉他,自然是孙策要向韩遂表示诚意。孙策愿意和韩遂、马腾结盟就是为了购买战马,有韩遂制衡马腾,马腾就不能随意提价,在这种情况下,与韩遂结怨,让马腾一家独大对孙策有百害而无一利。
成公英是聪明人,他明白了蒋干的意思。说一千,道一万,其他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即使韩遂不相信蒋干的解释,他也应该相信孙策出于利益的考量。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孙策都没有必要对韩银不利,这确实是个意外。
“马腾本是关中人,他在凉州根基有限,恐怕未必能满足孙将军的要求。”成公英有意无意地提醒道。
“的确如此。不过马超骁勇善战,天赋极佳,又有孙将军的支持,就算时间久一点,十年左右也能平定凉州。江东缺马,这终究是个软肋。韩将军是凉州名士,影响力非马将军可比,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奈何出了这样的事……”蒋干叹了一口气。“韩将军坐镇关中,护卫天子,阎行镇洛阳,韩将军的其他几个儿子年少,一时难当大任,孙将军没有其他选择,只好让马家勒索了。”
“阎行坐镇洛阳?”
“没错,阎行先后立功,孙将军对他非常信任,已经决定让他掌骑兵,随鲁肃坐镇洛阳。”
成公英没有再说什么。孙策让鲁肃、阎行坐镇洛阳,这个举动蕴藏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味。洛阳是大汉故都,孙策悍然派人进驻洛阳,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再屈从朝廷旨意,轻则为权臣,重则竖起代汉的大旗,向天下人表明他建立新朝的野心。
争霸天下,骑兵必不可少,而这偏偏是孙策的软肋,所以他明知会被马腾勒索也只能与马腾合作。可想而知,有了这个机会,马家崛起之势无人可挡,马援的故事又要重演一遍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关系重大,成公英也不敢擅作主张,以更衣为借口起身离席,来到后院,向韩遂报告。韩遂听完,沉吟半晌。“元杰,即使孙策击败了袁绍,他的声望也不如袁绍,袁绍尚且受挫,何况他,这时候进驻洛阳,是不是太冒失了?”
“将军,孙策此举看似激进,实则留有余地,更多的是向朝廷表示愤怒,并没有真正与朝廷决裂。作为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来说,他已经足够稳重。袁绍受挫,就算他想韬光养晦,朝廷就能不对付他吗?既然不能示弱,索性示强,未尝不是一种策略。”
韩遂点点头,用力拍了拍凭几扶手。“元杰,你去和蒋干谈,总不能我死了长子,却让马腾独得丝路之利,再怎么说,也该让我分一杯羹。”
第1495章 争势
荀彧放下王允的自陈表,一声长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王允死了。他的功和过,都写在这一份自陈表中,虽不免有辩解之词,却是王允的内心写照。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问心无愧。如果说有遗憾,大概也只是杀袁隗、袁基等人,他做了袁绍手中的刀,做了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
“令君,如何处置为好?”天子打量着荀彧,脸色平静。
荀彧十指交叉,思索了好一阵,才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傅一生当得起直道而行四字,陛下还是宜依故事遣使祭拜,以慰老臣之心。这份自陈表就留在宫中存档,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吧。”
“也罢。”天子点点头,将王允的自陈表交给近侍,让他们存档。看着近侍离开,他忽然说道:“令君,你还记得孙策要借宫中图籍的事吗?”
荀彧诧异地看着天子。他当然记得这件事,但他觉得很不妥,所以强烈反对这件事。宫中图籍是朝廷尊严,岂能外借。天子此刻再次提起这件事,是铁了心要借了?
“今年关中虽然没有像去年一样的大旱,但雨水不如往年,歉收是必然的事。袁绍败亡,孙策又抢占了洛阳,朝廷该怎么办?令君,用不了几日,孙策的报捷文书就会送到长安,你觉得还能像上次一样拖延数月不理吗?”
荀彧眉头紧皱,头有点疼。天子说得有理,如今没有人能够牵制孙策了,置之不理形同纵容,孙策抢占洛阳,已经形成既成事实,朝廷不表态就等于示弱,只会让孙策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为所欲为,会让朝廷更加难堪。一旦朝廷威严扫地,到时候有野心的就不止孙策一人了。
朝廷必须及时表态,可是怎么表态?孙策已经占了洛阳,朝廷能让他退出去吗?孙策与袁绍这场战事如何定性?袁绍矫诏在先,又主动率部攻击孙策,他当然不可能是正义的。可孙策就是正义的吗?他们父子坐据三州,四分天下有其一,虽然没有像袁绍一样以诏书行事,可他的危害也远远大于袁绍。
进亦难,退亦难。王允死得真及时,他不用再考虑这些事了。刹那间,荀彧居然有些羡慕王允,至少他走的时候朝廷还保留着起码的尊严,还可以给他身后哀荣。
“陛下,袁绍败亡,孙策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他派兵进驻洛阳,异志已萌,就算陛下愿意忍辱负重,他也未必肯输粮入关中,朝廷不过自取其辱而已。臣以为,孙策虽胜,损失亦巨,朝廷攻虽不足,守则有余,与其委屈求全,不如整军备战,以示朝廷不可辱之意。若孙策知进退,则朝廷再借以部分图籍,以示安抚不迟。”
天子目光一闪。“若孙策不知进退,朝廷当如何应付?”
“传檄天下,宣布孙策为逆臣,召天下州郡勤王,太尉驻潼关,陛下守蓝田,以示两路进讨之意,再命袁谭、曹昂取其北,曹操取其西,纵使不胜,以足以令孙策不敢轻举妄动。”
天子想了想,笑了起来。“令君,你这算是连横还是合纵?”
荀彧苦笑。“陛下,此计既非连横,亦非合纵,只不过是无奈之举,只能取一时之效。当务之急,还是当平定凉州,开拓西域商路,以商贸之利养兵。荆豫扬三州虽富,却无战马,朝廷背靠凉州,若能收凉州士马为己用,未必无一战之力。陛下有自强之意,天下方不敢轻视朝廷,大汉方有中兴之机。若一味示弱,人人以为朝廷可欺,争相与孙策交易,幽并凉之良马会聚于东南,朝廷岂有幸存之理?”
天子沉吟良久。“令君所言甚是,上兵伐谋,举国争势,三面合围,力虽有不足,势足以屈人。纵使唤不胜,闭关自守,亦不失高祖奠基之业,可保炎汉之火不灭,总比做傀儡强。”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荀彧。“凉州出名将,凉州三明威震天下。皇甫规、张奂有清名于世,子弟皆为朝廷效力,段颎却误入歧途,名声受污,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是不是该有所提拔,以示朝廷忘过记善之意?我听说贾诩与段颎同为姑臧人,曾托段颎之名而脱身,若能因此说服贾诩,则并州亦可为朝廷所有。”
荀彧略作思索,颌首赞道:“臣以为陛下此言可用。不过为段颎正名之前,不妨先为董卓正名。”
“为董卓正名?”
“是的。陛下还记得李儒写过的那篇文章吗?”
天子点点头。他当然记得。那篇文章已经在长安传得人人皆知,引起了轩然大波,王允因此卧床不起,再也没有公开露过面。只不过朝中党人势力不小,李儒又是依附董卓的小人,所以明知李儒所说都是事实也没有人会公开赞同李儒的说法,更谈不上为董卓翻案。现在荀彧提出这一点,的确需要勇气,也是机会到了。袁绍战败,王允身死,党人势力受到重创,没多少人敢站出来强行阻挠。
“贾诩也曾是董卓故吏,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越是董卓的从子,胡轸等人皆是董卓旧部,如果朝廷肯为董卓正名,他们必然感激朝廷。”
“可是临洮董家被皇甫太尉灭了门。”
荀彧不以为然。“这是报应,董卓动辄杀人灭门,这是上苍对他的报应。朝廷为董卓正名,并非说他无过,即使是李儒的文章也不敢这么说,只是记取董卓之功,予以安抚之意。牛辅、董越皆是苟且之辈,只顾自己的富贵,何曾有为董卓报仇的勇气。他们降了,贾诩独木难支,再为段颎正名,他自然不会拒绝。否则就算他有意,也会顾忌牛辅、董越等人,不敢有所表示。”
天子连连点头,笑道:“还是令君考虑周全。就依令君的建议去做。如果贾诩等人也能与朝廷共进退,则孙策欲取良马就更难了。”他转了转眼睛,又道:“令君,讨平凉州,当以何人为将?”
荀彧打量着天子,苦笑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又何必再考校臣?”
天子有点不好意思,难得地露出几分羞涩。“那……令君以为可行否?”
“陛下,这不是可行不可行的事,而是势在必行。高祖、光武取天下,皆身当锋矢,陛下欲中兴大汉,又岂能例外。臣不会阻止陛下,臣只是希望陛下不要争于求成,更不要以万乘之尊逞匹夫之勇。大汉中兴,需要的是有知人善任,敢于担当的英主,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
天子若有所思,微微颌首。“令君放心,朝廷有温侯这样的骑将,我又何必身自挑战。”
荀彧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躬身而拜。“如此,则天下之幸。”
第1496章 不破不立
天子拍了拍手,唐氏带着两个宫女,端着一些酒浆走了进来。进了门,唐氏的一双眼睛就落在荀彧的身上,片刻也舍不得离开。荀彧窘迫之极,低着头,不敢迎视。天子看得清楚,眼中露出促狭的笑意。唐氏入座,宫女将酒浆摆在案上,退了出去。唐氏提起浆瓶,倒了两杯用泉水浸过的果浆,一杯推到天子面前,一杯推到荀彧面前。荀彧低头接过,握在手心,浅浅的啜了一口。
“谢弘农王夫人。”
“错了。”天子轻声说道。
“错了?”荀彧犹豫了片刻,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天子。“那臣该怎么称呼?”
“是啊,叫弘农王夫人,对我亡兄不敬,他无过被废,是奸佞所为,这帝号应该保留。叫太后,似乎也不妥。”天子似笑非笑地看了荀彧一眼,又道:“我可以称她为嫂嫂,你又不能称为她妹妹,不如暂且就称为夫人吧。令君,你看如何?”
“这……”荀彧岂能听不出天子的言外之意,吓得手一抖,差点打翻了手中的果浆。他连忙放下杯子,向后退了一步,拜倒在地。“陛下,此举与礼法不合,万万不可。”
“是的,此举的确与礼法不合。不过现在是乱世,存亡之际,顾不得那么多了。将来,如果还有将来的话,有史臣记载此事,希望他们能体谅我等为扶危济困的权宜之际,笔下留情。”
“陛下,这和大汉有什么关系?”
“那当然有关系。”天子不容置疑的说道:“先帝只有子女三人,我兄长不幸为奸臣所害,姊姊已然成年,随时可能出嫁,我为挽救大汉天下,也很难久居长安,朝廷里的事可以交给令君,宫里的事却交给谁?嫂嫂在宫中多年,熟知礼节,由她来主事,我放心。”
荀彧叩头道:“陛下,是臣疏忽,未能为陛下及时立后……”
“立后也没用,皇后年幼,如何能当大事,如果交给后家,只怕外戚之祸又起。想来想去,还是交给嫂嫂合适。”天子伸手安住荀彧的肩膀,笑盈盈地说道:“只有如此,我才能放心的将长安交给令君。令君,为了大汉,委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