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_分卷阅读_462
之前这几个孙家来的工匠上交了几点改进方案,他看完也没多大的感觉,显然是不够透彻的,李煦暂时没挖掘到这方面的人才,也就先把人留着。
“你先回去,明日会有管事接手印刷厂的日常管理,你们只需要专心攻克技术问题就行了。”
程管事以为他是嫌弃自己做的不好,战战兢兢地应了,然后行了礼退出门外,他的孙子程一山在门外等他,见他出来急忙上前扶住他,焦急地问:“祖父,王爷可还满意?”
程管事摇摇头,没有吭声,神态已经回答了一切。
程一山有些失望,他觉得这次他们做的挺好的,成本低了一大半,印出来的东西也能看,如果定价在两文,普通百姓也买得起,他们还能盈利,却没想到王爷还是不满意。
回到工厂,程管事才对孙子说:“王爷让你去北校进学,你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吧,要是不知道该找谁,你去王府找刘总管问问。”
“啊?”程一山不知是喜是惊,片刻后红着脸问:“王爷是否嫌弃孙儿的字太丑?”
“有自知之明就好,去了私塾好好学,将来再求王爷让你回来。”
程一山有些兴奋起来,他一直听说南北两所私塾热闹的很,有成百上千的孩童,不过自己这个年纪是不是太大了些?去了会被人嘲笑的吧?
不管这些了,能有机会读书谁会拒绝呢?他可听说了,如果成绩好,将来还能继续到书院进学,能从书院出来的人,将来是可以做官的。
程一山知道自己是家奴的身份不可能做官,但如果他比其他人都学的好呢?王爷是否会网开一面?就算不能做官,他也要给王爷做个大管事,像刘总管那样的大管事。
李煦是说干就干的性子,当天就叫了不少人来开会,一个印刷厂需要什么规模的领导班子,他心里略微想想就能有个模型,各个后勤部门也都可以照搬其他工厂,关键还是技术岗。
被叫来的人都有些懵,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入了王爷的眼,他们有些是铺子里的副掌柜,有些是厂子里的小组长,都是不太出挑的人物。
李煦召见了他们,开门见山地说:“本王新建了印刷厂,需要管理人员,你们谁愿意去任职可以站出来。”
大家一听这话,心思立即动了起来,没人是傻子,王爷近来又是开书局又是建书馆的,显然是打算把读书人抓在手里了,而且听说还要建书院,将来印刷厂有多重要根本不用多考虑就能知道。
顿时,会议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大家打量着周围的人,暗暗计较自己胜出的机会大不大,事关前程,谁也不想落后。
李煦让刘树将他列出来的岗位发下去给大家看,然后说:“本王今日要定下来的是中层管理,你们可以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找刘总管报个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合适的就转到那边去,不想去也没关系。”
这种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本来都不需要李煦出面,只要定下大管事就能把事情办妥,但李煦知道,自己的一句话顶别人十句,而且人都有私心,他定的人选和大管事定的人选肯定偏向是不一样的,大管事和中层管理没必要太亲近。
他把面试的事情交给刘树,走出王府时突然灵机一动,让马车带他去郡守府。
郡守府的大小官员已经习惯了顺王不定期来巡查,一个个埋头苦干,看着非常敬业。
李煦其实并不会来监督他们,大家事情做得好不好是可以看成效的,至于他们是埋头苦干做出来的,还是边喝茶边聊天做出来的,李煦并不太管,别太懒散就行。
他找了纪韩宇,说了自己的想法,把纪韩宇吓了一跳。
“王爷……您是要让官员去兼顾印刷厂?这……合适吗?”他只听说过律例不许官员经商,没听说还有让官员去谋营生的。
“王爷,下官不是太明白您的意思,您是要将印刷厂归郡守府管理吗?”纪韩宇纳闷地问。
李煦也是出门时才想到的,南越缺个教育部啊,学生的事总要有个归口部门管,尤其几所学校以后越来越多学生,矛盾就容易多了,总要有官方帮忙解决问题。
“是这样的,本王想要设立个专管教育的衙门,统管南越所有的读书人,不管是在校的还是不在校的,同时监管两家书局,南越书馆以及印刷厂,这些都是与教育息息相关的。”
纪韩宇眼睛亮了,作为读书人,他当然知道书生这个群体的重要性,可以说,将来掌握政权的官员九成以上都会从这些人里选出来,在他们还未入仕前有郡守府统一管理,确实是个好主意,这么一来,郡守府的威信会上升一个台阶。
“王爷要建书院,下官以为已经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措了,没想到王爷总是能想别人所不能想,下官真是佩服。”
李煦对他的奉承并不感冒,他想:你要是出生在二十一世纪,肯定是个学霸,知道的绝对比我多得多。
李煦可是个连历史都知之甚少的人,他花了不少时间才理清大燕王朝的官员架构,以他的看法,肯定是不够理想的,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慢慢来。
“你觉得可行吗?这么做的利弊是什么咱们一起分析分析,利大于弊就做下去,弊大于利就算了。”
纪韩宇激动地说:“弊端不可能没有,比如说,这个衙门的主事该选什么样的人?学子有多高傲王爷深有体会,要让他们服从管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您还要让他兼顾营生,这样的人可不好找。”
李煦拿出纸笔划了个机构图,从主事到下属官员的职业稍微分一分,“主事人需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真正办事的让下头的官员去办,一人管学校招生,一人管教师从业,一人管书局和印刷厂,还可以选出一人做文化宣传,教育不能单单闽州城重视,各县各村镇都要重视起来。”
纪韩宇边听边记录,偶尔表达几句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从周边几个县城开始,其实不用您宣传,他们已经在做了,只是钱财上短缺不少,速度有些慢。”
做教育就是财政支出的一大块,所以说穷人多文盲,没钱搞不起教育,李煦便加了一个岗位,“再添一人负责各地学校的建设,需要多少钱让他们算好报到郡守府,财政不足部分可以由王府出,先找几个大县做试点。”
纪韩宇小声提醒道:“您要建书院,要建新的军营,若是再添补各地院校,王府的经济会被拖垮了吧?”
李煦也知道这些都是巨额开支,他赚钱的速度总比不上花钱的速度,但能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要想法子让郡守府以及各地财政自己富起来,否则事事靠本王贴补,金山银山也不够用的。”
“你先回去,明日会有管事接手印刷厂的日常管理,你们只需要专心攻克技术问题就行了。”
程管事以为他是嫌弃自己做的不好,战战兢兢地应了,然后行了礼退出门外,他的孙子程一山在门外等他,见他出来急忙上前扶住他,焦急地问:“祖父,王爷可还满意?”
程管事摇摇头,没有吭声,神态已经回答了一切。
程一山有些失望,他觉得这次他们做的挺好的,成本低了一大半,印出来的东西也能看,如果定价在两文,普通百姓也买得起,他们还能盈利,却没想到王爷还是不满意。
回到工厂,程管事才对孙子说:“王爷让你去北校进学,你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吧,要是不知道该找谁,你去王府找刘总管问问。”
“啊?”程一山不知是喜是惊,片刻后红着脸问:“王爷是否嫌弃孙儿的字太丑?”
“有自知之明就好,去了私塾好好学,将来再求王爷让你回来。”
程一山有些兴奋起来,他一直听说南北两所私塾热闹的很,有成百上千的孩童,不过自己这个年纪是不是太大了些?去了会被人嘲笑的吧?
不管这些了,能有机会读书谁会拒绝呢?他可听说了,如果成绩好,将来还能继续到书院进学,能从书院出来的人,将来是可以做官的。
程一山知道自己是家奴的身份不可能做官,但如果他比其他人都学的好呢?王爷是否会网开一面?就算不能做官,他也要给王爷做个大管事,像刘总管那样的大管事。
李煦是说干就干的性子,当天就叫了不少人来开会,一个印刷厂需要什么规模的领导班子,他心里略微想想就能有个模型,各个后勤部门也都可以照搬其他工厂,关键还是技术岗。
被叫来的人都有些懵,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入了王爷的眼,他们有些是铺子里的副掌柜,有些是厂子里的小组长,都是不太出挑的人物。
李煦召见了他们,开门见山地说:“本王新建了印刷厂,需要管理人员,你们谁愿意去任职可以站出来。”
大家一听这话,心思立即动了起来,没人是傻子,王爷近来又是开书局又是建书馆的,显然是打算把读书人抓在手里了,而且听说还要建书院,将来印刷厂有多重要根本不用多考虑就能知道。
顿时,会议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大家打量着周围的人,暗暗计较自己胜出的机会大不大,事关前程,谁也不想落后。
李煦让刘树将他列出来的岗位发下去给大家看,然后说:“本王今日要定下来的是中层管理,你们可以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找刘总管报个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合适的就转到那边去,不想去也没关系。”
这种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本来都不需要李煦出面,只要定下大管事就能把事情办妥,但李煦知道,自己的一句话顶别人十句,而且人都有私心,他定的人选和大管事定的人选肯定偏向是不一样的,大管事和中层管理没必要太亲近。
他把面试的事情交给刘树,走出王府时突然灵机一动,让马车带他去郡守府。
郡守府的大小官员已经习惯了顺王不定期来巡查,一个个埋头苦干,看着非常敬业。
李煦其实并不会来监督他们,大家事情做得好不好是可以看成效的,至于他们是埋头苦干做出来的,还是边喝茶边聊天做出来的,李煦并不太管,别太懒散就行。
他找了纪韩宇,说了自己的想法,把纪韩宇吓了一跳。
“王爷……您是要让官员去兼顾印刷厂?这……合适吗?”他只听说过律例不许官员经商,没听说还有让官员去谋营生的。
“王爷,下官不是太明白您的意思,您是要将印刷厂归郡守府管理吗?”纪韩宇纳闷地问。
李煦也是出门时才想到的,南越缺个教育部啊,学生的事总要有个归口部门管,尤其几所学校以后越来越多学生,矛盾就容易多了,总要有官方帮忙解决问题。
“是这样的,本王想要设立个专管教育的衙门,统管南越所有的读书人,不管是在校的还是不在校的,同时监管两家书局,南越书馆以及印刷厂,这些都是与教育息息相关的。”
纪韩宇眼睛亮了,作为读书人,他当然知道书生这个群体的重要性,可以说,将来掌握政权的官员九成以上都会从这些人里选出来,在他们还未入仕前有郡守府统一管理,确实是个好主意,这么一来,郡守府的威信会上升一个台阶。
“王爷要建书院,下官以为已经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措了,没想到王爷总是能想别人所不能想,下官真是佩服。”
李煦对他的奉承并不感冒,他想:你要是出生在二十一世纪,肯定是个学霸,知道的绝对比我多得多。
李煦可是个连历史都知之甚少的人,他花了不少时间才理清大燕王朝的官员架构,以他的看法,肯定是不够理想的,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慢慢来。
“你觉得可行吗?这么做的利弊是什么咱们一起分析分析,利大于弊就做下去,弊大于利就算了。”
纪韩宇激动地说:“弊端不可能没有,比如说,这个衙门的主事该选什么样的人?学子有多高傲王爷深有体会,要让他们服从管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您还要让他兼顾营生,这样的人可不好找。”
李煦拿出纸笔划了个机构图,从主事到下属官员的职业稍微分一分,“主事人需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真正办事的让下头的官员去办,一人管学校招生,一人管教师从业,一人管书局和印刷厂,还可以选出一人做文化宣传,教育不能单单闽州城重视,各县各村镇都要重视起来。”
纪韩宇边听边记录,偶尔表达几句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从周边几个县城开始,其实不用您宣传,他们已经在做了,只是钱财上短缺不少,速度有些慢。”
做教育就是财政支出的一大块,所以说穷人多文盲,没钱搞不起教育,李煦便加了一个岗位,“再添一人负责各地学校的建设,需要多少钱让他们算好报到郡守府,财政不足部分可以由王府出,先找几个大县做试点。”
纪韩宇小声提醒道:“您要建书院,要建新的军营,若是再添补各地院校,王府的经济会被拖垮了吧?”
李煦也知道这些都是巨额开支,他赚钱的速度总比不上花钱的速度,但能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要想法子让郡守府以及各地财政自己富起来,否则事事靠本王贴补,金山银山也不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