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_分卷阅读_551
“是,皇爷。臣自去找王安传皇爷的吩咐。”
刘时敏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他还以为天子会放过那些山西的盐商呢。那些见财不要命的,敢在陕西当地买米充江南运过来,不杀一批他们不知道怕呢。
天还没落黑呢,王安就把山西盐商的名单及与他们有勾连之人的内幕详情送到了养心殿。
朱由校细端详那名单,发现不仅是晋商在张家口违反了禁边令,还有远在浙江杭州的盐商与他们有勾连,数起来应该有二十几家商号的。
要是不把这些蛀虫都清理干净了,大明就得被他们淘空了。
“传骆思恭来养心殿。”
骆思恭拿着天子给他的抓人名单有些犯愁,锦衣卫的大部分人手都派出去抓那晋商的八大家了,这又出来十几家。
“陛下,臣麾下的锦衣卫大多派去山西了和张家口了。是等他们回京?”
“你去和英国公说,朕允你借百名禁军健卒去杭州。你到了杭州后再与当地驻军借些人手。这些盐商一个也不能放跑了。他们往来的信件等都比照成国公府处置。”
“陛下,东厂也派些人去。臣担心锦衣卫剩下的人手太少,控制不来禁军的健卒和杭州当地的军卒。”
朱由校看看王安,王安上前一步说:“洛大人,东厂只能出五十人,最近内廷的事情比较多。”
骆思恭对王安拱手,“五十人足矣。他们是要去看着那些军卒抄捡的时候不要伸手的。”
骆思恭拿着圣旨去找英国公。英国公很奇怪锦衣卫要与他借禁军军卒。
“下官的锦衣卫都派出去了,天子又派了别的差事,人手不足,下官请得了天子允诺,借百名禁军健卒明日南下。”
英国公发愁道:“陛下允了可有手信等,不然这么空口白牙地调兵,我可就吃不住御史台的弹劾啊。”
“你若不信进宫去问陛下好了。”
俩人正打着口舌官司呢,东厂的一个小宦官气虚喘喘地跑了过来。
“国公也,洛指挥,咱家给你们送符信来了。”
英国公验对了信符后,给了小宦官一个荷包。把小宦官打发走了,亲自陪骆思恭去挑人。一边走一边向骆思恭道歉
“骆指挥,非是我不肯,实在是不能私自调兵。”
骆思恭点点头,“下官知国公行事谨慎,不会生怨望怪责之心。”
英国公得了骆思恭这话,不管真假表面文章做到。等骆思恭挑好军卒离开,他恨恨地跺了一脚。
“哼,知道没有符信不能调兵还到老子这里缠磨,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英国公回府就把女儿叫到书房,把锦衣卫借军卒之事讲给张嫣知道,然后考问她。
“嫣儿,你说说锦衣卫定额是三千人,如今下江南居然要从禁军里借百人,是个什么意思?”
张嫣皱眉,“父亲,那三千锦衣卫在京吗?”
“不知在不在。”
张嫣抓着英国公的胳膊摇,“父亲,你说假话呢。借了禁军的军卒去做事,岂不是把做的事情给你知道了?他借人是在天子跟前过了明路的,那就是说他做的事情不近不怕你知道,也不怕锦衣卫之外的人知道,甚至说不怕天下人知道。那很可能是锦衣卫被派出去了不少。再一个就是天子和骆思恭要借禁军的口,把他们做的事情张扬给天下人。”
英国公点点头,自己的女儿就是聪明。
“你猜猜是什么事儿呢?”
张嫣莞尔一笑,“抄家了。被抄者一定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名,才需要张扬到天下的。女儿可不信京师里连百名锦衣卫都没有了。”
第780章 第 780 章
朱由校每天睁眼就有无数想到、想不到的事情会等着他。这一日不等他去到文华殿, 方首辅已经在路上等着了。
朱由校斜睨一眼王安, 王安习惯性地躬身, “皇爷, 还没到小朝会的时辰。”
方从哲赶上来对天子行礼。
朱由校示意王安去拦住,温和地问老先生:“方首辅在这里等朕, 可是有什么事情?”
方从哲直起身子,看天子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文华殿去, 就转身跟在朱由校身侧边走边说。
“陛下, 老臣收到辽东巡抚、经略副帅周永春因母丧告假的折子。今儿是小朝会, 老臣担心陛下这第一次小朝会上, 出现廷推辽东巡抚的事情出意外。”
“周永春是什么人?能力如何?与熊廷弼合作的如何?”
方从哲打个突,只好把自己匆忙间准备的周永春经历背给天子。
“周孟泰是鲁南万历元年生人, 二十九年辛丑科的进士。做过洪洞县知县, 因政绩卓越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后提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年失了抚顺之后,神宗命其巡抚辽东,参赞军务。
周孟泰很有才干, 在辽东整饬边防、海防, 训练兵马, 筹划粮草, 修城筑堡。俩人合作的甚好。萨尔浒之战就是由他负责后方的粮饷和兵马的转送, 因他在后方调拨及时保证了前线军需,虽萨尔浒战败但战后评功过的时候,他升为辽东副经略。
熊飞白虽刚烈急躁,但是与周孟泰合作的甚好, 对周孟泰极为赞赏推崇。”
君臣说着话,很快到了文华殿前。
朱由校想想说道:“辽东局势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朕倾向夺情。”
方从哲愣住,夺情?天子为什么要这么想?难道辽东就再派不出巡抚了?
王安见方从哲愣在当地,就捅捅身边跟着的小宦官,用下巴示意他看方从哲。小宦官立即领会了王安的意思,颠颠地跑到方从哲身边,小声地提醒他。
“方首辅,快到小朝会的时辰了。”
方从哲被惊醒,看天子率着簇拥的宦官已经走远,赶紧拔腿往文华殿去。
周永春的事情,成为小朝会讨论的焦点。这些侍郎以上的重臣们,都知道周永春在辽东所起的作用,再挑出一个能做巡抚的四品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去辽东能不能与熊廷弼合作好,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熊廷弼在辽东多年,要不是因为在督学的时候,棒打生员致死被巡按御史养智弹劾、回家听候审察,也不会换了杨镐去主持辽东,当然大明也就未必面临如今谈辽色变的局面。
有人推荐按察使袁应泰,袁应泰也在周嘉谟的兵部侍郎候选上。
周嘉谟出列向新君介绍袁应泰。
“陛下,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授临漳县知县期间,他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内后,组织百姓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政绩为两河(河南、河北)之冠。
然后回朝升为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剔除假冒世职的数百人。任淮徐兵备参议,因擅自动用官库银、粮赈灾抱病还乡。
四年前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治水。在练兵、修备武器,供应关外所需粮草、□□之类都能及时,熊廷弼对他信赖、曾上折子保举他。
老臣将他列为兵部侍郎人选之一。”
朱由校沉吟一会儿一锤定音。
“朕前几日对建奴的动作比较大,估计最迟一个月,建奴当得知消息了。今冬建奴应该会攻击辽东以求过冬的粮食。这个时候就不好再变动辽东的官员。夺情。袁应泰升兵部侍郎也暂缓,待明春再议。”
战时武将夺情是经常有的事情,但是周永春的身份有点儿尴尬,说他是文官,他参赞军务。天子信任他要夺情,其他人再说些“孝道大于天”之事,等来的就是朱由校的讥讽。
“朕连丧父祖,不得不承继皇位,是不是也要闭宫守孝三年?!”
孙如游立即意识到新君这是要翻脸的先奏了,“孝道”这词就不能在新君面前提。他捅捅紧挨着的工部尚书王佐。
王佐上前打岔:“陛下,老臣想调袁应泰回工部,因他在治水方面成绩斐然。工部侍郎也缺了一位呢。”
“可有人选接替他在辽东的职位?”
周嘉漠想想说道:“臣准备用王化贞或是王再晋去接替。”
朱由校便道:“周卿可以再多准备几个备选人才。最好是心智坚定、做事周密,不因掌军需而生不该有之念。免得误人误己误了军国大事。”
王再晋听得天子这话,脸上立即涌上愤懑、羞赧之色。天子是说自己心智不够坚定、做事不够周密吗?还是说自己是能向军需伸手的贪婪之辈?
朱由校看王再晋变了脸色,遂解释了一句。
“接替袁应泰之人最好是户部出身、偏民政方面,王卿已经是兵部侍郎,无过错不可能降职去接袁应泰的位置。”
王再晋恢复了脸色,默默向天子拱手。
周嘉谟解释道:“陛下,老臣是因为辽东要用兵,需要增加辽东在军政方面的力量。”
“周卿考虑的很周全。在朝的兵部侍郎就只有一位,朕记得熊廷弼好像也有兵部侍郎职衔。可有此事?”
周嘉谟回答:“熊廷弼的兵部侍郎是虚职。”
朱由校点头,“噢,是这样啊。那辽东有一位兵部侍郎领衔,也就算够份量了。暂时不往辽东再增加军政方面的臣子。但是若有出类拔萃的领军将领,还是往辽东多派一些。
至于王卿提议让袁应泰去工部主管水利,是能够发挥其所长的好考量。待周尚书确定了合适的人选去辽东接替他,就调他回京。”
天子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王佐向天子拱手,退回原位顺便略偏头向孙如游轻轻点头,得到孙如游的微微启唇的感谢。
议过辽东就是陕西的旱灾。这件事情让李汝华昨夜在户部忙了小半宿。针对可能出现的受灾范围,制定出上中下几个应急方案。如今没有陕西的消息,只能继续等待了。
黄克缵出列奏道:“陛下前言南京六部迁到京师合并,老臣想起何熊祥,此人在南京一人统管六部,是不世出的能人。老臣推荐他入阁。”
朱由校看向周嘉漠,这是要他介绍何熊祥呢。
周嘉漠立即上前禀报。
“陛下,何熊祥隆庆元年生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任监察御史,巡按浙江道兼督理军政。六年后,任满补京堂。历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右丞,万历四十三年升任大理寺正卿。历四十六年升为通仪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
恰巧这时户部、礼部、 吏部三部未有人充任,于是这三部都是他兼管。先帝时升为资政大夫、 南京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工部的长官都空缺,所以南京六部是他一人兼管。”
“这倒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好人才。各部的民政都能够撑得起来。周卿,此人与熊廷弼是否能和的来?”
就熊廷弼那狗脾气!合得来的可以用手指头去数。
——但辽东战局暂时是离不得熊廷弼的
周嘉谟只好斟酌着回答天子的问话。
“陛下,熊飞白虽刚烈可讲道理,也钦佩有学识有才能之人。至于是否能合得来,老臣想或许能够。”
朱由校遂暂时放下派何熊祥去辽东的打算。
“那就让何熊祥入阁,你们看怎样?”
这样一个能抓得起六部事情的人入阁,对小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助手。无人反对,这事儿就算是通过了。
朱由校见已经议了三件事,笑笑对这些重臣说:“今天的小朝会就先这样了。朕命御膳房预备了一些热汤水,诸卿略用些驱驱寒气。若是还有要议之事,未正到养心殿再议。”
周嘉漠领头对天子致谢,大家都知道这是天子体恤他们早起、又站了大半上午的辛苦。虽不是什么大赏赐大恩德,但能在这样细微之处体贴老臣的不容易,也让在场这些基本五十开外的重臣感动了。
朱由校带着王安等人离了文华殿。他带着人从会极门进皇极门,要经过暂时停工的三大殿回养心殿。王安跟在他身边,见他的目光不停地在三大殿扫来扫去,就乍着胆子说话。
“皇爷,若不是辽东用兵,这三大殿早就可以修复了”
朱由校摇头,“有银子也不修。先就这么搁着。”
“哎呦,我的皇爷,那可怎么成。到了年节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庆典地方都没有。”
“先用乾清宫。二帝在皇极殿还没银子落葬呢。”
刘时敏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他还以为天子会放过那些山西的盐商呢。那些见财不要命的,敢在陕西当地买米充江南运过来,不杀一批他们不知道怕呢。
天还没落黑呢,王安就把山西盐商的名单及与他们有勾连之人的内幕详情送到了养心殿。
朱由校细端详那名单,发现不仅是晋商在张家口违反了禁边令,还有远在浙江杭州的盐商与他们有勾连,数起来应该有二十几家商号的。
要是不把这些蛀虫都清理干净了,大明就得被他们淘空了。
“传骆思恭来养心殿。”
骆思恭拿着天子给他的抓人名单有些犯愁,锦衣卫的大部分人手都派出去抓那晋商的八大家了,这又出来十几家。
“陛下,臣麾下的锦衣卫大多派去山西了和张家口了。是等他们回京?”
“你去和英国公说,朕允你借百名禁军健卒去杭州。你到了杭州后再与当地驻军借些人手。这些盐商一个也不能放跑了。他们往来的信件等都比照成国公府处置。”
“陛下,东厂也派些人去。臣担心锦衣卫剩下的人手太少,控制不来禁军的健卒和杭州当地的军卒。”
朱由校看看王安,王安上前一步说:“洛大人,东厂只能出五十人,最近内廷的事情比较多。”
骆思恭对王安拱手,“五十人足矣。他们是要去看着那些军卒抄捡的时候不要伸手的。”
骆思恭拿着圣旨去找英国公。英国公很奇怪锦衣卫要与他借禁军军卒。
“下官的锦衣卫都派出去了,天子又派了别的差事,人手不足,下官请得了天子允诺,借百名禁军健卒明日南下。”
英国公发愁道:“陛下允了可有手信等,不然这么空口白牙地调兵,我可就吃不住御史台的弹劾啊。”
“你若不信进宫去问陛下好了。”
俩人正打着口舌官司呢,东厂的一个小宦官气虚喘喘地跑了过来。
“国公也,洛指挥,咱家给你们送符信来了。”
英国公验对了信符后,给了小宦官一个荷包。把小宦官打发走了,亲自陪骆思恭去挑人。一边走一边向骆思恭道歉
“骆指挥,非是我不肯,实在是不能私自调兵。”
骆思恭点点头,“下官知国公行事谨慎,不会生怨望怪责之心。”
英国公得了骆思恭这话,不管真假表面文章做到。等骆思恭挑好军卒离开,他恨恨地跺了一脚。
“哼,知道没有符信不能调兵还到老子这里缠磨,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英国公回府就把女儿叫到书房,把锦衣卫借军卒之事讲给张嫣知道,然后考问她。
“嫣儿,你说说锦衣卫定额是三千人,如今下江南居然要从禁军里借百人,是个什么意思?”
张嫣皱眉,“父亲,那三千锦衣卫在京吗?”
“不知在不在。”
张嫣抓着英国公的胳膊摇,“父亲,你说假话呢。借了禁军的军卒去做事,岂不是把做的事情给你知道了?他借人是在天子跟前过了明路的,那就是说他做的事情不近不怕你知道,也不怕锦衣卫之外的人知道,甚至说不怕天下人知道。那很可能是锦衣卫被派出去了不少。再一个就是天子和骆思恭要借禁军的口,把他们做的事情张扬给天下人。”
英国公点点头,自己的女儿就是聪明。
“你猜猜是什么事儿呢?”
张嫣莞尔一笑,“抄家了。被抄者一定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名,才需要张扬到天下的。女儿可不信京师里连百名锦衣卫都没有了。”
第780章 第 780 章
朱由校每天睁眼就有无数想到、想不到的事情会等着他。这一日不等他去到文华殿, 方首辅已经在路上等着了。
朱由校斜睨一眼王安, 王安习惯性地躬身, “皇爷, 还没到小朝会的时辰。”
方从哲赶上来对天子行礼。
朱由校示意王安去拦住,温和地问老先生:“方首辅在这里等朕, 可是有什么事情?”
方从哲直起身子,看天子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文华殿去, 就转身跟在朱由校身侧边走边说。
“陛下, 老臣收到辽东巡抚、经略副帅周永春因母丧告假的折子。今儿是小朝会, 老臣担心陛下这第一次小朝会上, 出现廷推辽东巡抚的事情出意外。”
“周永春是什么人?能力如何?与熊廷弼合作的如何?”
方从哲打个突,只好把自己匆忙间准备的周永春经历背给天子。
“周孟泰是鲁南万历元年生人, 二十九年辛丑科的进士。做过洪洞县知县, 因政绩卓越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后提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年失了抚顺之后,神宗命其巡抚辽东,参赞军务。
周孟泰很有才干, 在辽东整饬边防、海防, 训练兵马, 筹划粮草, 修城筑堡。俩人合作的甚好。萨尔浒之战就是由他负责后方的粮饷和兵马的转送, 因他在后方调拨及时保证了前线军需,虽萨尔浒战败但战后评功过的时候,他升为辽东副经略。
熊飞白虽刚烈急躁,但是与周孟泰合作的甚好, 对周孟泰极为赞赏推崇。”
君臣说着话,很快到了文华殿前。
朱由校想想说道:“辽东局势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朕倾向夺情。”
方从哲愣住,夺情?天子为什么要这么想?难道辽东就再派不出巡抚了?
王安见方从哲愣在当地,就捅捅身边跟着的小宦官,用下巴示意他看方从哲。小宦官立即领会了王安的意思,颠颠地跑到方从哲身边,小声地提醒他。
“方首辅,快到小朝会的时辰了。”
方从哲被惊醒,看天子率着簇拥的宦官已经走远,赶紧拔腿往文华殿去。
周永春的事情,成为小朝会讨论的焦点。这些侍郎以上的重臣们,都知道周永春在辽东所起的作用,再挑出一个能做巡抚的四品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去辽东能不能与熊廷弼合作好,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熊廷弼在辽东多年,要不是因为在督学的时候,棒打生员致死被巡按御史养智弹劾、回家听候审察,也不会换了杨镐去主持辽东,当然大明也就未必面临如今谈辽色变的局面。
有人推荐按察使袁应泰,袁应泰也在周嘉谟的兵部侍郎候选上。
周嘉谟出列向新君介绍袁应泰。
“陛下,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授临漳县知县期间,他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内后,组织百姓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政绩为两河(河南、河北)之冠。
然后回朝升为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剔除假冒世职的数百人。任淮徐兵备参议,因擅自动用官库银、粮赈灾抱病还乡。
四年前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治水。在练兵、修备武器,供应关外所需粮草、□□之类都能及时,熊廷弼对他信赖、曾上折子保举他。
老臣将他列为兵部侍郎人选之一。”
朱由校沉吟一会儿一锤定音。
“朕前几日对建奴的动作比较大,估计最迟一个月,建奴当得知消息了。今冬建奴应该会攻击辽东以求过冬的粮食。这个时候就不好再变动辽东的官员。夺情。袁应泰升兵部侍郎也暂缓,待明春再议。”
战时武将夺情是经常有的事情,但是周永春的身份有点儿尴尬,说他是文官,他参赞军务。天子信任他要夺情,其他人再说些“孝道大于天”之事,等来的就是朱由校的讥讽。
“朕连丧父祖,不得不承继皇位,是不是也要闭宫守孝三年?!”
孙如游立即意识到新君这是要翻脸的先奏了,“孝道”这词就不能在新君面前提。他捅捅紧挨着的工部尚书王佐。
王佐上前打岔:“陛下,老臣想调袁应泰回工部,因他在治水方面成绩斐然。工部侍郎也缺了一位呢。”
“可有人选接替他在辽东的职位?”
周嘉漠想想说道:“臣准备用王化贞或是王再晋去接替。”
朱由校便道:“周卿可以再多准备几个备选人才。最好是心智坚定、做事周密,不因掌军需而生不该有之念。免得误人误己误了军国大事。”
王再晋听得天子这话,脸上立即涌上愤懑、羞赧之色。天子是说自己心智不够坚定、做事不够周密吗?还是说自己是能向军需伸手的贪婪之辈?
朱由校看王再晋变了脸色,遂解释了一句。
“接替袁应泰之人最好是户部出身、偏民政方面,王卿已经是兵部侍郎,无过错不可能降职去接袁应泰的位置。”
王再晋恢复了脸色,默默向天子拱手。
周嘉谟解释道:“陛下,老臣是因为辽东要用兵,需要增加辽东在军政方面的力量。”
“周卿考虑的很周全。在朝的兵部侍郎就只有一位,朕记得熊廷弼好像也有兵部侍郎职衔。可有此事?”
周嘉谟回答:“熊廷弼的兵部侍郎是虚职。”
朱由校点头,“噢,是这样啊。那辽东有一位兵部侍郎领衔,也就算够份量了。暂时不往辽东再增加军政方面的臣子。但是若有出类拔萃的领军将领,还是往辽东多派一些。
至于王卿提议让袁应泰去工部主管水利,是能够发挥其所长的好考量。待周尚书确定了合适的人选去辽东接替他,就调他回京。”
天子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王佐向天子拱手,退回原位顺便略偏头向孙如游轻轻点头,得到孙如游的微微启唇的感谢。
议过辽东就是陕西的旱灾。这件事情让李汝华昨夜在户部忙了小半宿。针对可能出现的受灾范围,制定出上中下几个应急方案。如今没有陕西的消息,只能继续等待了。
黄克缵出列奏道:“陛下前言南京六部迁到京师合并,老臣想起何熊祥,此人在南京一人统管六部,是不世出的能人。老臣推荐他入阁。”
朱由校看向周嘉漠,这是要他介绍何熊祥呢。
周嘉漠立即上前禀报。
“陛下,何熊祥隆庆元年生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任监察御史,巡按浙江道兼督理军政。六年后,任满补京堂。历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右丞,万历四十三年升任大理寺正卿。历四十六年升为通仪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
恰巧这时户部、礼部、 吏部三部未有人充任,于是这三部都是他兼管。先帝时升为资政大夫、 南京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工部的长官都空缺,所以南京六部是他一人兼管。”
“这倒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好人才。各部的民政都能够撑得起来。周卿,此人与熊廷弼是否能和的来?”
就熊廷弼那狗脾气!合得来的可以用手指头去数。
——但辽东战局暂时是离不得熊廷弼的
周嘉谟只好斟酌着回答天子的问话。
“陛下,熊飞白虽刚烈可讲道理,也钦佩有学识有才能之人。至于是否能合得来,老臣想或许能够。”
朱由校遂暂时放下派何熊祥去辽东的打算。
“那就让何熊祥入阁,你们看怎样?”
这样一个能抓得起六部事情的人入阁,对小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助手。无人反对,这事儿就算是通过了。
朱由校见已经议了三件事,笑笑对这些重臣说:“今天的小朝会就先这样了。朕命御膳房预备了一些热汤水,诸卿略用些驱驱寒气。若是还有要议之事,未正到养心殿再议。”
周嘉漠领头对天子致谢,大家都知道这是天子体恤他们早起、又站了大半上午的辛苦。虽不是什么大赏赐大恩德,但能在这样细微之处体贴老臣的不容易,也让在场这些基本五十开外的重臣感动了。
朱由校带着王安等人离了文华殿。他带着人从会极门进皇极门,要经过暂时停工的三大殿回养心殿。王安跟在他身边,见他的目光不停地在三大殿扫来扫去,就乍着胆子说话。
“皇爷,若不是辽东用兵,这三大殿早就可以修复了”
朱由校摇头,“有银子也不修。先就这么搁着。”
“哎呦,我的皇爷,那可怎么成。到了年节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庆典地方都没有。”
“先用乾清宫。二帝在皇极殿还没银子落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