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卷阅读_1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上自己看着办吧。不过皇帝也要记得,到底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百年之后总要面对爱新觉罗的先祖的。”
  别让祖宗基业断送在她们眼前是慈禧慈安给载淳作出的最低标准。载淳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因着要西洋技艺的私塾要在上海建立设点的事情,李鸿章在陪伴着载淳坐火车后也一同随载淳他们回了紫禁城。
  原本按照设定,是要从金陵走陆路回京城,顺带考察民生的,但是因着富察氏的肚子,最后也只能又坐火车回了上海,然后坐轮船回了紫禁城。如此在路上安排的也算是紧了,可还是过半个多月才回到紫禁城。此时的富察氏肚子已经三个月了,各种怀孕的症状也来了,孕吐啊,胃口不适,弄得整个后宫风声紧的很,便连一直喜欢互别苗头的慈禧慈安在这时候也暂时停止了打擂台,共同看护起了富察氏的胎。
  后宫一片紧张,前朝也没闲着。载淳在前朝提了想要把算术和西洋物理引入科举的事提了提,顿时就在朝堂之中引发了渲染大波,便连一贯支持洋务,被称为鬼子六的恭亲王奕对此都三缄其口,须知,这可是和全天下的儒生宣战啊,谁弄个不好都会引火烧身。
  便连太傅焦佑瀛也不由出面进言:“皇上,西洋巧技虽有妙用,但圣人之言乃是国之重器,还需三思啊。”
  “是啊。还请皇上三思。”
  这一品太傅都这么说了,底下附和的人就更多了,更不提那些御史台里的御史,甚至大有了要血溅金銮殿的意思。
  载淳对于这样的场面虽然面上不显,但其实内心也是有点不安了。以前即使再怎么难,至少他能确信自己的班底是会站在自己身后的,但今日,便连焦佑瀛也如此说,可想而知旁人更加会反对了。
  李鸿章此番进京就是为了此事,如此见得满朝文武的姿态,即使心里早有预期,也是暗叫不好。
  “皇上,臣以为,与其把西洋巧技作为科举之暮,不若另开一恩科,就若武举一般。但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如何中举授官,当三思而后行。”
  朝廷对于武举的重视程度自古以来便不如文举,又是越历史悠久的皇朝,这点便越明显。能如载淳现在这帮,高层官员中有如此多是军工出身的,实在是太过罕见了,这也要归功于时事造人,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赶上了。
  李鸿章的话,倒是给只会在“准与不准”之间商量的大臣们打开了一个即能不明着违扭皇帝,又能坚持己见的方法。
  载淳听得李鸿章的话,也是松了一口气,转念一想,自己也的确是着相了,只一心想着给技术人员授予官职,却也是没想到,这些技术人才都是一股脑子研究东西的,如果真还要考一些治国之策,怕是那些真的专攻科技的人反倒难以被选□□。
  “如此也并非不可,只是这西洋巧技之举不可与文举等同。”
  恭亲王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沉默了许久,总算是发话了。他这一发话,算是给八旗宗室出身的官员们定下了一个基调。
  “恭亲王所言甚是。”
  “还请圣上裁决。”
  其实,八旗宗室中的很多人原就不靠科举授官,毕竟都是姓爱新觉罗的人,怎需要去参加什么劳什子的科举?只不过先前领头羊不发话,众人自不敢去捋那些神经脆弱的文人的神经,这下恭亲王都发话,忙一一符合。
  众儒生见得朝堂上的风向又是一倒,心中大恨,有位上了年纪,白发苍苍的翰林院学士当下就跪了下来,大呼道:“皇上不可!!!!!如此一来,岂不是要动摇国本?!”
  得,国本都出来了,载淳坐在龙椅之上,只觉得眉头直跳,心想自己这么多年开始扫除朝中的守旧势力,怎么还是有这么多残余的顽固分子留了下来,莫非是自己力度还不够?
  李鸿章看得这些儒生一个个这般动作,又暗暗瞧了瞧载淳面无表情的脸色,心下就脑补出了一副皇上已经在极力忍耐的内心戏。就怕皇上一个爆发,不好收拾:
  “创办洋学校也是美利坚大使的意思。我大清原与各国交好,才能有了如今安稳的局面,当更加与美利坚示好,才能不惧外人来犯。”
  李鸿章又扯起美国的大旗,瞬间又把话题引伸到了另一个层面。如此一来,原只是和稀泥的总理事务衙门也不得加入了争论,顿时,整个朝堂热闹的不行。只弄得载淳头皮发麻。
  第175章 大兴(十)
  如此种种,朝堂上连续朝了半个月, 才总算拟出了一个像点样子的章程:先在北京, 上海设立西洋私塾,再由两家私塾自己每年举行考试, 一届前十可参加三年一届的洋技科举,如此,每次洋科举便约有六十人参加, 朝廷会选择前二十授予官职, 充入工部做官,最高的状元授予七品笔帖式的官职, 后四十人则赐类举人身份。
  如此一来, 无论从授管的人数上, 还有职位上,都远远比不上文科,众儒生如此才总算罢休, 算是妥协。
  从科举的角度上来说, 想要被授官最低要考到举人, 而想要进入最高的内阁机构, 寒门学子只能参加文举, 中进士,进翰林才可以。这是许多年来的传统, 当然,清朝的军机处又是一个特例,军机处之中以祖恩庇佑而授官的满蒙贵戚与汉族读书人夹杂勾连, 或是抗衡,或是结盟,形式之复杂远比宋明时候要多的多。
  说到满蒙贵戚,又要讲道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特有户籍制度。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
  按照祖制规定,八旗子弟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这样,世代递嬗,到了载淳这一代,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大清的高层对于八旗子弟的现状并非没有了解,便在出生名门的钮祜禄氏慈安也清楚像自家这般的大姓名下,穷亲戚却多的不行,唯有几只或有人入朝为官,或有人进入后宫,才保留了现在的繁华。
  许多基层的八旗子弟在听得载淳开放洋科举之后,为多求一个生路,就像当年许多人想要出国留学一样,纷纷求到了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族叔身上,想要一个洋私塾的名额,这样总算也能混个出路。毕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天赋读的进四书五经,进得了国子监的。
  如此一层层反应上去,各族的组长,各旗的旗主也发现,原本被大多汉人儒生颇为排斥的洋私塾竟如此受到满蒙后人的追捧,倒也不由沉思,是否要在这件事上开开口。如此一来二去,最后倒是叶赫那拉氏先捅到了慈禧面前。
  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大姓,当相较于人才较多的钮祜禄氏和富察氏,就显得很不够看了,而慈禧出生的这一支,更是全靠慈禧和做了醇亲王大福晋的婉贞撑着,男人之中就没有几个立得住。
  叶赫那拉氏的普通人见不得慈禧,便只能去醇亲王府求见大福晋婉贞。族长言语之中颇为恳切,说只求能要到十个在京洋私塾就读的名额给子侄便好。大福晋婉贞对于这洋私塾了解的也不多,但想来只是个小小的私塾,以自家的权势也挨不得什么,便一口应下。
  族长看着大福晋这么爽快,心下高兴,但也有些犹豫,最后还是说道:“这私塾乃是皇家举办,皇上似乎也颇为看中,老朽听得别的几族也有人挤破了脑袋想要进去,不若福晋进宫去问问太后娘娘,得了太后首肯,自是不怕别人说,也好叫老朽在别的族面前长长脸。”
  婉贞闻言,只觉得这老族长太过小心了,但想着自己也有些时间没去见姐姐慈禧,便应下,隔了一天,就往宫里递了牌子,求见慈禧。
  慈禧见得自己的妹妹婉贞也很高兴,姐妹俩兴致颇高的还在这大冬天里,吃完了饭,去了倚梅院里赏了雪。
  “姐姐,这几年宫里的梅花是越开越好,想来这花也知道贵主子的日子越红越美呢。”
  婉贞搀着慈禧的说,指着那在雪中红艳动人的梅花,笑道。
  慈禧心下听了也是高兴,如今朝廷上,儿子即使亲政了,也准她议政,后宫里,自己的人又做了皇后,打压的老对手慈安脾气小了不少,可不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瞧你说的,这花在哪不是开?你若喜欢,折一些回去,给侄子们把玩吧。”
  大福晋婉贞半年前生下一子,名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后世的光绪皇帝;不过如今载淳尚在,中宫皇后又怀有身孕,想来也就没光绪什么事了。
  “那感情好,这小娃娃这几天刚开眼,最是喜欢鲜艳的东西,可要谢谢太后了。”
  一旁伺候的安德海听得二女的话,机灵的给了身边的宫女一个眼色,自有人前去挑选开的最好的梅花装好,等着给醇亲王福晋带回去。
  “对了,有件事族里的人求到我面前,按理说这事,夫君也能做主,但总想要向太后讨个脸面,所以特来求上一求。”
  “哦?”
  叶赫那拉氏甚少也有求到慈禧面前的时候,难得求一会,倒不好拒绝:“说来听听。”
  “这不是前几日说建立洋私塾嘛,我们族里想要十个名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