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分卷阅读_3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二者来说,牲畜和皮毛没了,的确心疼。但手握犀利兵器,身穿明造铠甲,大可纵马草原,抢夺他人。
  这种来钱速度,远比放牧快上数倍。
  当然,记录在史书上,必会春秋一番。
  后人观之,不会以为是明朝使计玩阴谋,诱之以利,促使草原生乱,鞑靼被围殴。只会感叹,国运强盛,番人仰慕,甘为鹰犬爪牙,面对鞑靼来犯,应用抵抗,敢为盾墙。
  春秋手段之高,下笔之从容,足令鞑靼哭晕在墙角。
  被群殴的鞑靼首领,一边挥舞刀子,一边仰天悲呼,“明朝的官,全他X的不是东西!”
  颠倒黑白,胡说八道成这般地步,还有没有天理?!
  犯边?
  犯他XX的边!
  正德二年之前,的确是鞑靼主动进犯,屡次侵扰边镇。但从正德三年开始,鞑靼内战不休,被兀良哈瓦剌前后夹击,乌斯藏抽冷子来一刀,左支右绌,压根没心思去惹明朝!
  相反,伯颜小王子派出使臣,带着金银美人,穿过茫茫草原,试图和明朝“和解”。希望能够借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保存部落血脉。
  明朝是怎么做的?
  金银留下,美人送去兀良哈和瓦剌,使臣在四夷馆困了数日,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最后,被笑里藏刀的鸿胪寺官员,用十贯宝钞打发出京!
  “可延汗心意,朝廷已知。天子心怀仁善,无奈内阁不答应,五军都督府更是反对。万户带来之人,多为瓦剌及兀良哈旧部血脉,念伯颜部诚意,天子做主,分送还家。”
  鞑靼万户:“……”
  这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首领整日骂明朝奸滑,从国君到臣子,从文官到武将,有一个算一个,都坏得流油。
  他还不相信。
  今时今日,终于有了深刻体会。
  鞑靼使臣前脚离开,后脚就有锦衣卫缇骑出京,飞驰兀良哈三卫。
  抵达后,展开圣旨,敕谕三卫首领,鞑靼能穿越草原,到御前告状,一定是尔等不用心。如再有此事,明年的丝绸茶叶和甘薯秧都要减半。
  三卫首领瞪圆眼睛,当即炸锅。
  这还了得!
  送走锦衣卫缇骑,聚到帐篷里一番商议,当日便召集人马,抄起刀子,遥指伯颜部方向,运气大吼: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敢到天子跟前告状,断咱们财路,干死他!
  伯颜小王子万万没能料到,使臣一行,非但没能改变局面,反令战事更为激烈。
  兀良哈三卫像打过鸡血,红着眼睛,不管三七二十一,遇上鞑靼就砍。
  伯颜部跑得快,许多附庸和小部落被牵累,倒了大霉。
  这些部落固然痛恨兀良哈,对伯颜部更是咬牙切齿。
  按照后世的话,咱们的保护费按月交,不差半头羊羔。兀良哈打上门,收钱的提前溜走,躲后边装死,留咱们挨刀,还有没有点道义和诚信?!
  没有伯颜部支援,仅凭自身,极少有牧民能扛住兀良哈壮汉。
  到头来,凡三卫过,皆黑烟滚滚,满目疮痍,牧民损失惨重。
  不反抗任抢,好歹能留几顶帐篷,保存多数人口。胆敢反抗,牛羊抢走,高过车轮的男子统统杀死,帐篷全部烧掉!
  草原上的战斗,向来没有心慈怜悯,手下留情一说。
  几百年前,金国人的手段被借鉴发扬,为除后患,刀子砍得更加利落。
  到正德十六年,鞑靼实在撑不住了。
  伯颜小王子召集部众,以最后的力量顽抗。结果,一场惨败,部落勇士十去五六,直接从漠南被逐到漠北。
  其后,又被瓦剌用弓箭指着,四处追赶,漠北都呆不住。只能分成数股,分散逃命。
  总体而言,鞑靼武力值不低,奈何装备太差,又被多方势力围殴,胜算趋近于零。
  可延汗被殴得吐血,气愤难平。
  冥思苦想,想不出对策,到头来,听到紧追在身后的号角声,只能继续吐血逃命。
  就这样,鞑靼一路败一路逃,离散的鞑靼骑兵,分别跑向中亚,东欧,甚至是西欧。
  明朝得报,举朝欢庆。
  至于欧罗巴是否会再次倒霉,重演匈奴入侵的历史,国王领主们会不会捆上马背,用金银赎脑袋,全不在众人考虑之中。
  说句不好听的,在满朝文武看来,欧罗巴之地,俱为夷狄番人,生死于己何干?
  提前十年,尚不会有此等激进想法。
  自从杨瓒、谢丕和顾晣臣接连入主六部,严嵩升调都察院,执掌朝堂“喉舌”,朝廷对外的政策,从锐角倾斜,直接改成平角转换。
  “白马非马,夷人人乎?”
  后世的西方史学家,痛斥正德朝这种歪理邪说,明显的区别对待,种族歧视!
  推动变化的幕后黑手,则掏掏耳朵,笑眯眯对侄儿招手,道:“廉儿,来,叔叔给你讲欧罗巴猴子上树的故事……”
  草原的变化,尚在部分文武预料之中,不至大惊小怪。四月底,晋王的一封上表,加上佥都御使杨瓒飞送的奏疏,彻底让朝堂炸开了锅。
  宁王不臣,上表请复护卫,实为谋反?
  安化王早有反意,多次口出不敬天子之言?
  半数以上的宗室违圣祖高皇帝法令,从事商途,地方官员亦被牵涉?
  一切有往来书信为证?
  天子高坐龙椅,恰如稳坐钓鱼台,俯视庙堂百相,群臣争执。
  晋王府长史跪在奉天殿中,脸色煞白,抖个不停。汗水滚落,犹如雨下,顷刻湿透衣襟。
  群臣吵过小半个时辰,火药味越来越重,几乎要当殿动手。
  朱厚照终于咳嗽一声,轻飘飘落下四个字:“朕知道了。”
  知道了?
  内阁六部,武将勋贵,齐刷刷仰望天子,这算什么?
  是斥是罚,是贬谪是流放,是杀头是凌迟,好歹给个准话。大家也有个标准,否则,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继续吵下去。
  众人满怀期待,朱厚照却闭紧嘴巴,咬着尚膳监新制的甘薯条,摆摆手。
  刘瑾会意,抢在张永之前,上前半步,扯开嗓子,“有事禀奏,无事退朝!”
  翻译过来,换话题。
  接连三日,围绕晋王上表,藩王不臣,宗室走私之事,早朝午朝吵成一团,乱成一锅粥。
  奉天殿和西角门吵不出结果,轮值时,口沫飞溅,继续吵。
  动嘴不过瘾,直接撸起袖子,以力服人。
  从两人到四人,从值房到廊下。
  绯袍和青袍打得热闹,六部九卿集体参与。
  一位尚书,四位侍郎,部下官员若干,接连光荣倒下。穿着绿袍的小官,不入流的文吏,远远避开战场,抱团躲在角落,小动物一般瑟瑟发抖。
  上官凶猛,着实威武,吾等弗如!
  翌日上朝,文臣队列少去半截,天子诧异,询问得知,要么偶感风寒,要么微染小恙,全都告假。
  咬着甘薯条,朱厚照撇嘴。
  李院使都告诉他,兵部侍郎扭腰,礼部尚书脸肿,都察院右都御史崴脚,特地请他贴的膏药。
  偶然风寒?
  分明是打群架负伤!
  文官陆续告病,声音渐弱。武将趁机请示,旁人不提,宁王得先帝厚恩,却生不臣之意,良心大大的坏了,理当派兵征讨。
  “臣请缨,率京卫两千,械拿入京!”
  文臣回过味来,全体瞪眼。
  自家内部不和,竟给这些厮杀汉钻了空子!
  出乎预料,朱厚照嚼着甘薯,仍是四个字:“朕知道了。”
  轻轻松松,将请命的国公打发回队列,令张永捧出甘薯,同群臣商讨,如何在京畿推广种植。
  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的宁王和安化王,都感大祸临头,如热锅上的蚂蚁。
  历史上,两人都曾兴兵造反。
  宁王上下活动,恢复王府护卫,广纳幕僚,实力颇强。安化王打出“清君侧”旗号,以刘瑾为目标,获得宁夏边将拥护。
  但在现下,时机条件均不成熟,陡然揭开盖子,着实令两人措手不及。
  打个比方,蛹化成蝶,没等做好准备,妄图破茧而出,完全是作死,不留后路那一种。
  天子的反应,更让两人心惊。
  按理说,凡是皇帝,遇到这种事,都该怒发冲冠,下令围住王府,捉拿首犯,狠狠收拾。
  朱厚照不动怒,也不言如何处置,淡然以对,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心中没底。
  这个反应,只有两个可能。
  顾念宗族之情,网开一面,不予处置;亦或是记在心里,定下章程,一旦动手,就要往死里收拾。
  无论怎么看,少年天子都不像以德报怨之人。
  以其性格,必是谁敢戳他一指头,绝对踹回两脚。
  越想越是焦虑,越想越是恐惧。
  宁王尚能稳住,企图上表自陈,和晋王打擂台,争取时间。
  安化王本就耳根子软,在属官的“建议”下,直接上疏请罪,承认过错,连带供出宁王。
  所谓猪队友,就是要把伙伴踹坑里,顺便添两锹土。
  宁王忽觉人生悲凉。
  当初怎么就瞎了眼,和这厮推心置腹,勾搭到一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