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分卷阅读_6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追至中途,遇到都指挥曹泰的援军,双方合议,再次分兵。曹泰疾驰鹿角山,张俊继续驰援新开口。
  两日激战,李稽重伤被救,曹泰却在鹿角山遇到鞑靼主力,陷入苦战。参将张雄率兵救援,一同被困在山涧,力竭战死。
  快马飞报入京,边军已同鞑靼邀战数日,胜少败多。
  自总兵官张俊以下,无论千户百户,总旗兵卒,几乎人人带伤,个个染血。左参将李稽的长枪折断,不少边军的刀都卷了刃。
  退至万全右卫城时,巡抚都御史李进和镇守太监刘清带人出城增援。
  因大军多出城同鞑靼鏖战,两人聚起的多是民壮,并无多少战斗力。唯一能同鞑靼骑兵对抗的,只有锦衣卫镇抚使和东厂密探。
  这样一支杂牌军,自然挡不住鞑靼铁蹄,却为张俊争取了时间,保存住边军主力。
  战后清点,都指挥使曹泰、游击将军张雄战死,边军战死二千一百六十五人,战马损失六千五百余匹。伤者无算。
  鞑靼乘胜劫掠,却发现边民多已躲入城中,除带不走的锅碗瓢盆,一粒谷子都没留下。
  原来,张俊出兵时,李进和刘清都没闲着,遣人大量招募民壮,并告知边民,鞑靼将来,留在城外恐遭兵祸。
  身处北疆,几乎每年都要遭一回鞑子。
  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孩童,都知晓事情厉害,见有边军同里长敲着铜锣召集,二话不说,扛起粮食,赶着牲畜,抬腿就走。
  房子被烧可以再建,家什丢了可以再置办,即便是粮食被抢,朝廷也会赈济。若是人没了,一切都将成空。
  于是乎,张俊在前方苦战,李进刘清在后方动员,里外配合之下,鞑靼打了胜仗,却是半点好处没得着。
  恼怒之下,首领小王子下令,不走了!就地扎营,接着打!
  事实上,他想走也不行,麾下的部落首领压根不会答应。
  出发前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粮食金银任搬,女人牛羊任抢。结果怎么样?人死了不少,连条羊腿都没捞着!
  总兵官张俊拼上老命,边军死伤惨重,鞑靼也不是铁打铜铸,自然被砍死砍伤不少,粗算也达到千数。
  这么大的损失,不找补回来,可延汗的后院都要起火。
  鞑靼再次扎营,决意和边军死磕。
  军情愈发危急,张俊、李进、刘清都急得呕血,连续向京城派遣快马,目的只有一个:撑不住了,求增援!
  接到飞报,内阁兵部绷紧神经,一致同意派兵。面对外敌来犯,内阁六部向来没有腿软过。
  皇帝被抓都能另立新帝,大明文武怕过谁!
  然在派遣援军一事上,朝堂之上却出现争执。
  从军情考虑,兵部尚书刘大夏希望从太原、大同等地调用卫军。内阁却不同意,认为当派遣京军。
  刘大夏也是火爆脾气,敢和内阁首辅刘健拍桌子的主,对方不给他一个合适的理由,坚决不肯让步。
  刘健气得嘴皮子发青。
  理由,什么理由?藩王有不臣之心,一朝手握兵权,恐将为祸社稷?
  这能说吗?
  说出去,不乱也会生出乱子!
  就在刘尚书和刘大学士吹胡子瞪眼,随时可能撸袖子的时候,皇太子朱厚照突然横插一脚,放言道:“两位先生别争了,孤要效仿太宗皇帝亲征!”
  刘健和刘大夏同时顿住,齐齐瞪眼,头转得快了些,差点扭到脖子。
  “殿下?”
  是他们年老耳聋,听错了吧?
  半点不体谅老臣的担忧,朱厚照握拳,继续放出豪言:“孤要领兵十万,饮马草原,扫平鞑靼!”
  刘健:“……”
  刘大夏:“……”
  满朝文武:“……”
  无论支持刘尚书还是刘大学士,无论文官武将,此时此刻,仰视朱厚照,只想说一句话:殿下,求别闹!
  杨瓒由七品升至从五品,勉强有了上朝的资格。听到朱厚照的话,也是半天没回过神来。
  左右看看,心情很是微妙。
  太子殿下上进,很好。有志向,更好。但志向太过远大,路没走稳就想跑,当真是愁人。
  低下头,连撸三遍眼眶,愈发的头疼。
  朱厚照虚岁十五,连京城都没出过,想领兵亲征草原,无异天方夜谭,内阁必不会答应。但要按下青葱少年的叛逆,也是件难事。
  说轻了没用,说重了更不行。
  稍有不慎,先时的努力就要白费。若是朱厚照和朝臣针锋相对,心气不顺,让刘瑾之流钻了空子,历史又将走回老路。
  思及此,杨瓒顿觉一个头两个大。
  第四十四章 杨侍读发威
  朱厚照年少气盛,下定决心,便会一门心思的向前冲,绝不轻易更改。
  然而,当此多事之秋,别说亲征关外,便是他想离开宫城,到皇城内溜达一圈,内阁六部也不会答应。
  于是,以内阁三位大学士为首,满朝文武对太子殿下展开游说劝导,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殿下,外边不安全,风大雨急,万一哪里吹掉块瓦片,砸到了怎么办?为江山社稷,万不要踏出宫城一步!
  “百官军民耆老等三上奉笺劝进,请殿下顾臣等仰瞻之切,早登宝位,严奉宗祧,以慰历代先帝在天之灵!”
  见朱厚照不听劝,刘健上前一步,使出杀手锏。
  三表奉笺,太子殿下早该令谕答允。
  奉天殿龙椅不可久旷,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必须在大行皇帝祭日之前敲定。
  刘健出马,朱厚照的气势顿时消去一半。
  满朝文武,朱厚照统统不惧。唯独对刘健,他是又敬又怕。
  刘阁老饱谙世故,压根不和朱厚照在“亲征”的话题上纠缠,直接提出登基大典,社稷宗祧,朱厚照脾气再倔,也只能老实坐回龙椅,话都憋回肚子里。
  更关键一点,朱厚照是个孝子。
  提起大行皇帝祭日,刘健旨在点明,殿下一意孤行要离开京城,连先皇的祭日都抛在脑后,《孝经》都白读了?
  “孤……”
  朱厚照到底是初出茅庐,经验尚浅,面对刘阁老的强硬,竟是半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大行皇帝遗诏,虑皇朝继承,除服之后,殿下应择吉日大婚。”
  刘健乘胜追击,朱厚照顿觉喉咙发干。
  继位,大婚,哪件都不是小事。
  礼部上奏仪注,便要耗费多日。加上钦天监选期,宫中安排,不忙到两个月不算完。
  亲征?
  想都别想。
  留给朱厚照的选择只有一个:乾清宫西角门弘文馆三点一线。
  刘阁老一针见血,朱厚照措手不及。
  殿上出现短暂的寂静,群臣屏息,只等太子殿下幡然醒悟,认识到之前的鲁莽轻率,再不提亲征之言。
  哪想到,朱厚照畏惧刘健,说不过群臣,干脆袖子一甩,半句话不说,直接起身走人。
  随侍的张永和刘瑾同时一愣,来不及细看群臣的反应,忙小跑跟上,唯恐太子殿下突发奇想,跑到哪个偏僻宫室躲着生闷气。
  一阵凉风刮过,殿中落针可闻。
  刘健气得胡须直颤,李东阳神情微沉,谢迁脸上闪过担忧。
  满朝文武都被太子殿下的神来之笔惊在当场。
  事没议完,怎么就起身走人?
  习惯了弘治帝的好脾气,遇到朱厚照,当真是会头疼牙痒,不知如何是好。
  “刘相公,这增兵宣府之事?”
  宣府军情紧急,不能因为太子殿下闹脾气就丢开不管。
  “此事,内阁会做商议。”
  勉强压下火气,刘健仍是眉间深锁。
  刘大夏欲要再言,李东阳侧身半步,道:“派遣京军确比从太原调卫军妥当。太原大同均为边塞要地,仓促调兵,定会令卫所空虚。贼虏得悉,难言不会趁虚而入,大肆劫掠。”
  话说得在情在理,刘大夏只能点头,无法继续坚持己见。
  文武群臣从震惊中回神,齐刷刷看向三位阁老,太子殿下就这么走了,他们怎么办?殿下没发话,是继续朝议,还是各回各家?
  “暂且退了吧。”
  内阁首辅发话,左右两班无人反对。
  待众人退去,刘健、李东阳和谢迁没有急着走,一则军情如火,救火拯溺刻不容缓。二则,太子殿下的几番表现,在三人心头敲响警钟。长此下去,绝非国朝之运,万民之福。
  做太子尚可以任性,毕竟上面还有天子压着。
  登基成为天子,继续这样任性,土木堡之变,成化年万氏之祸,近在眼前。
  怀抱满腹担忧,内阁商议决定,命都指挥使陈雄张澄充参将,各率京卫两千驰往宣府。
  “军情十万火急,限三日启程。”
  奏请递送到乾清宫,朱厚照再憋气,也不能对家国大事等闲视之。
  看过内阁拟好的敕文,当即加盖皇太子宝印,还在敕文下多添一行字,“凡驰援京卫,人赏银二两,布两匹。”
  敕令发出,朝中似又恢复了平静。然没过多久,这份平静就化为泡影。
  连续三日,文武群臣准时准点候在西角门,却连朱厚照的影子都没见着。
  群臣担忧,以为太子殿下是身体不适。哪想到,三位阁臣到乾清宫觐见,都是满脸担忧的进去,眉头紧拧的出来。
  李东阳尚能不动声色,刘健的脸赫然已黑成锅底。

章节目录